《大荒四经落实研究》北区:华夏之最早华山(满城莲花山)、禹开龙门(满城雷溪龙门)、少康中兴称帝于顺平康关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顺平尧城南中心观测点东偏北75-85度区间,先槛大逢山在80度射线上,为36座肉眼可见区标山之一。可能在今满城北部与易县交界的大展山一带,先槛大逢山与大展山音意似乎皆近吧,中有九泉莲花山、天盘山、岱岭等山头,高度为大几百米,南距顺平尧城南郊中心观象台约35公里,肉眼应该可见,当然也怕中间的顺平火焰山等挡住看不见,这需要去中心观象台一带实地观测一下看是否真能看见。
??大展山北边隔漕河盆地与易县狼牙山相望,大展山西边为大牛山,东边为大青山。所谓海可能即指上古漕河在此一带南北山脉间形成的湖泽。漕河自西向东穿流盆地中,在东南角经二个极狭窄石洞门南泄,此即著名的龙门,民间传为大洪水时潴龙所撞以泄洪。水流在此轰响如雷,声闻十里,为古易州八景之一的“雷溪春涛”,《水经注》“徐水又东南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十丈有余,奔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现代依此地形在盆地中建有龙门水库,此壮景遂不复见矣。笔者猜想上古时此石门或因地震山崩被堵塞不顺,在盆地中形成比现代的龙潭水库面积更大的堰塞湖,水面可达大展山和狼牙山下,即经文所谓“海”也,而禹治水应即在此施过一些工程,用人力挖开堰塞在石门洞中的乱石,可能还要把洞门凿大一些,以泄湖水,还有该积石筑坝的地方也得筑坝,以消减和预防水灾,所谓“禹开龙门”、“禹所积石”,当即在此漕河盆地东西几十里内,而非在今晋陕交界黄河干流上的龙门和甘肃青海的积石山。笔者年10月在网上搜到一篇保定本地驴友专程去探查龙门实况的文章,说其在东龙门村一村妇领路下向西走了几里地,于峡谷中见到了所谓的龙门,配有图片,就是并列两个直径数米近圆形石桥洞,看图片很象是经人工凿打而成的,与《大荒西经》正西方向之日月山(今曲阳郭家庄月明山)上天枢吴姬天门的桥洞图片大小形状相似,可能就是禹等上古人们开凿的,两个在雷溪山谷中用来泄水,一个在西方山顶上用来观察日月,这两洞应该让相关专业人士好好实地考察研究一下到底是否经部分人工开凿,或许有大意义。当然,禹治水会在别的地方也照此办理,并非只在此一带吧。
?另雷溪,笔者还以为“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中的雷泽即此一带下游雷溪所潴成之泽,又有方雷氏,当为伏牺之后,黄帝正妻西陵氏女嫘祖,又名雷祖,说明西陵氏也可能是方雷氏之后,还有黄帝次妃方雷氏女节(一说即雷祖)。帝喾时有房国,后来禹所诛防风氏,及商周时的房国,可能都是方雷氏之后。“舜渔于雷泽”也在此处。顺水:今漕河古即称顺水、舜水,也即徐水,可能是禹疏通龙门后,后世故名顺水、徐水,又因舜曾居此,故又名舜水。《水经注》:“徐水又东流,汉光武帝追铜马、五幡于北平(今满城),破之于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顺山,顺水所出,当为今漕河(顺水)岸边某一山。有丹山、有始州之国:笔者确认即满城北部大展山脉中之主峰九泉莲花山,因山顶红色象一巨大莲花而得名,也即华夏由来之最古的华山,是华夏的祖山,也即炎帝之连山历山烈山,丹山这一带为始州之国,或即华胥氏之国,约七千年前“华胥氏女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可谓是华夏之始。后来近五千年前时,“少典妃有乔氏女登(任姒)感神龙首于华阳而生炎帝”,也在此一带,华阳即此莲华山之东南边不远的满城抱阳山,古名花阳山,为满城古代第一名胜。《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攻中山,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丹丘当即此丹山莲花山,华阳当即此花阳山,鸱之塞则在西边唐县洪城一带,本人认为赵武灵王命代兵攻取这东西一条线,战略意图就是先切断燕国和中山国的边界,以防燕国也来争中山之地。大展山莲花山一带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质,有不少溶洞,还在不断发现新的。其中最著名已开发为旅游点的为曹仙洞和木兰溶洞,木兰溶洞传说花木兰曾在此一带驻军有木兰寨。曹仙洞,传说最早即蚩尤洞,蚩尤曾居在此一带与黄帝大战,中古北宋时曹国舅厌倦官场争斗来此隐居修炼终成八仙之一。这一带有的洞里曾发现上万至几十万年的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遗迹,类似北京猿人遗址。又有些洞发现有几千年的石器和陶器碎片,说明确有上古人居住过。又传西汉中山王国时在莲花山置中山王祠,东汉光武帝刘秀来河北此一带发迹,称帝后为感恩同时封易县后山和此莲花山,易县后山传说为黄帝初封地,而此莲花山本人认为即炎帝初封地。当初少典氏分封二子系一南一北,少典的战略本意可能是希望一向南发展,一向北发展,别冲突,但后来炎帝黄帝蚩尤(本属炎帝系)三部仍不免在满城顺平唐县望都九龙河(古博水涿水淖水)一带大战,直到黄帝胜出为冀中华夏中央帝,都于唐县高昌涿鹿山之野,改封末代神农榆罔于更西南方一些的夏地炎地(平山灵寿行唐一带)号炎帝夏帝南帝,详细猜解参见本人《山海经上古史研究》的其它文章。北海神禺强,又名禺京,东海神禺号(黄帝长子太昊、禺虢、玄枵、玄嚣)子,黄帝孙。北海当指易县及以北一带上古时的大泽。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这大泽也当类似北海,可能更北些到北京西、张家口一带。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当即海外北经之聂耳,也在易县或更北一带吧。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本人《上古华夏源流之夏初史》及下文《大荒南经落实》等文章中,认为均国即斟灌、驩头、欢头、欢兜,为禹子、启弟,禹崩后,曾与启争位,失败后驩头被流放大荒四经中心点顺平尧城东南方的安国深泽一带,其长子苗民被流放西北方晋北一带,其次子役釆陪着驩头,役釆生子修鞈,杀了绰人,本人认为绰人即淖人,指代夏之寒浞、寒浇父子。有穷后羿寒浞代夏时,夏太康、仲康、相三者曾走依同姓斟灌、斟寻,本人认为斟寻即斟孙、斟灌之孙修鞈,也即是说修鞈也曾参与了复夏活动,并最终在少康中兴起兵时,在战场上具体擒杀寒浞父子的就是修鞈,是少康中兴夏庭的大功臣。夏初一系列人物事件地点之详解见本人《上古华夏源流夏初史》。这里单说修鞈杀寒浇后,帝(此时当为复夏成功之少康)认为其残余部下本亦为同族(寒浞又名韩浞与夏同出韩流),从此服从新夏庭就行了,没必要赶尽杀绝,就网开一面放生了,命其居在北方这一带为毛民国,赐姓依,也就是从此依附新夏庭之意吧。查本地史志资料,满城坨南乡岭西村北,有一座大山名黄毛山,有一黄毛泉,传说古时有一人名黄毛,在大旱时找水,去偷黑龙潭的宝水壶,被龙发现追捕,黄毛边跑边洒水,最后跑到此山被龙追上,宝壶化作一眼解旱之泉,但黄毛却被龙化为石人,龙让其永远立在山顶守着此泉,人们为纪念黄毛,便把此山此泉名为黄毛山黄毛泉。这黄毛山的传说故事是否与毛民国被派守于此一带巧合相似呢?另查南边十多里有顺平县康关镇,光绪年间碑文《重修杜康朝真观记》载:"康关之村,实因杜康名,其由来久矣。今村有杜康泉,杜康造酒处也″,村有杜康塔、杜康朝真观、杜康泉。《说文解字》"帚,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也″,又"酒,杜康作秫酒″,《世本作篇》亦载:"少康作秫酒,少康作箕帚″。杜康即少康,秫酒即高梁酒,少康作箕帚,用的也是高梁秸。这一带自古至今盛产高梁,也产高梁酒。民国《完县新志》载:"康关村之东流酒沟有流酒泉(杜康泉),传昔杜康造酒于此″。南边还有下邑村,本为夏邑,《水经注》之夏(贾)屋城。保定五帝文化研究会周长富会长等的研究文章认为康关即少康中兴之纶邑。而本人的研究文章则认为纶邑在石家庄市栾城(赵县轮城村为古栾城县城)即春秋栾邑,那一带还有古浔河、孙阳村(本为浔阳),本人认为即斟寻所在,斟寻即斟孙,斟灌之孙,也即修鞈。禹→均国→役采→修鞈,均国即?灌、斟灌、驩头、欢兜,另一系禹→启→仲康→相→少康,可见修鞈为少康族叔。少康纶邑虽在南边栾城,但中兴起兵时可能也因追击敌人(寒浇)来过康关一带,本人做以下详细推想分析,还得从夏启自立于夏地说起:按《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启在顺平尧都南郊大荒四经中心观象台西南方向,赤水即阜平大沙河,流沙即行唐新乐正定交界一带大沙河郜河慈河所形成的大片流水沙地,夏启就在这夏地(行唐灵寿平山一带)自立,以灵寿文山文城一带为夏都,启崩后长子太康继位,游乐荒政,夏人怨之,被排挤至晋北的炎帝系有穷后羿探知夏庭虚实,自晋北带军突袭夏都,立仲康为傀儡,挟仲康以令诸侯,数年后又从宠臣谋臣寒浞之谋,以晋南陶寺城(《尚书尧典》南交明都)天文官羲叔荒政失职为由,长途袭取陶寺城为有穷国都,即《尚书胤征》,把冀中夏地留给了寒浞,后寒浞得知后羿耽于田猎、部众离心,就又设计带兵潜入晋南陶寺城,与后羿大徒弟大将逢蒙联合谋杀了后羿,寒浞代后羿为有穷国主。约二十年后忽听闻夏仲康之子相在冀中依托同姓斟灌斟寻有图谋恢复夏庭之活动,就分派其二子寒浇、寒豷返回冀中,攻斟灌斟寻杀夏相,"处浇于过,处豷于戈″,这个过地,可能即斟灌(均国)所在安国深泽到定州望都一带,也即更早时寒浞与夏之共祖韩流入赘蜀山氏淖氏之地,寒浇就驻守于此祖居地,过有过往之意,在此可能就是祖居地之意。这样的话,后来夏相遗腹子少康在南面纶邑栾城起兵时,就先向北攻寒浇,寒浇可能抵挡不住向北撤到顺平北部康关这一带,少康也追至此地,经一番拉锯战斗后,"修鞈杀绰人″,即修鞈擒杀了寒浇。少康联军大胜后,就在此拥立少康为新夏庭之帝。据本人的推想,更早的华夏三皇五帝皆都于保定周边,燧人氏在徐水遂城,伏羲神农炎帝皆都陈(今顺平陈侯一带),黄帝在唐县高昌涿鹿山联合炎帝战胜蚩尤后就邑都于涿鹿山之野今唐县高昌镇一带,帝颛顼东移都于高阳任丘一带(二县皆有颛顼城),帝喾又返回高昌亳都,帝尧都顺平尧城,帝舜都蒲阪(今顺平蒲盖山南边),舜崩,夏伯禹从西南封地夏地(平山灵寿行唐一带)回顺平继帝位,都于阳城(今清苑阳城,古唐邑亦曰阳邑),后禹又南巡夏地,于会稽山(今平山黄金山)聚盟诸侯,并崩葬于此。禹父鲧封崇伯,崇山即康关南顺平火焰山。
总之,保定附近就是上古华夏三皇五帝之发源地和中心帝都圈,少康此次进军至此祖地得大胜,也就顺势即华夏中央帝位于此了,也应该做些告慰列祖列宗的大型隆重祭祀活动吧。如何处置俘虏的寒浇部下呢?帝少康想到下一步还要长途去攻打寒浞老巢晋南陶寺城,不如网开一面释俘以瓦解一路上寒浞部下的军心,再加上这些俘虏本也多是华夏族,已归服新夏庭,于是就释俘了,选些忠心且有材力者配入自己军中,余下的就令其驻守于康关北边一带吧,赐国名毛民国,赐姓依,永依新夏庭之意,这就是"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夏邑、康关这两地名可能就是少康在此大胜寒浞后命名的吧,少康还在此造秫酒劳军,休整训练准备一段时间后,少康就带领联军主力向西南方经平山县原夏地长途奔袭晋南陶寺城去了,攻杀老年寒浞,少康见晋南较冀中富庶且向南方发展潜力更广阔,就以陶寺城为新夏都,不回冀中了,太行山东边冀中南一带就留给虞部、斟寻修鞈部、商部等襄助中兴有功的诸侯了。少康部可谓西夏,修鞈部可谓东夏后迁山东。少康又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山(平山黄金山)奉守禹启之陵庙,后迁浙江为春秋时越国。少康在晋南陶寺城,又派子孙向更南的河南关中一带扩展,之后的某位夏帝(可能为帝槐或帝芒)就迁往豫西了,最后直到夏桀于伊洛地区的夏末都二里头城一带,为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的商部所并,商汤成华夏中央之帝,华夏进入新发展阶段,终成东亚最强最大最先进人群政权。康关村的杜康朝真观、杜康塔、杜康泉,本人认为可能即后人为纪念少康起兵中兴称帝于此而建名,类似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于高邑千秋亭,然后拥众南下进都洛阳。查古今史学界,都无对修鞈、毛民的详解,本人今做上述猜想,做为一种可能吧。更多相关内容参见本人《山海经落实研究》、《上古华夏源流之夏初史》等系列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