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栾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唯一官方认证 并引
予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今将适岭表,颇以是为恨。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忽悟叹曰:吾南迁其速反乎?退之《衡山》之样也。书以付迈,使志之。
逐客何人著眼看,
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
可独衡山解识韩。
03苏轼过栾城为何未留作品从苏轼上述行程可以看出,苏轼曾两次路过祖籍栾城,可惜的是,他对故土却未留下任何作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系的。苏轼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好的,一方面,他当时所处的朝中政局对他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他的家庭也遭受到妻子王润之身患重病直至去世的沉重打击。
当时朝中政局对苏轼、苏辙兄弟十分不利。元祐八年(年)三月,右相苏颂和中书侍郎范百禄被左相吕大防及其同党攻击而去职。吕大防等为了阻挠官居要职、对他的权力威胁最大的苏氏兄弟填补右相的空缺,同御史董敦逸、黄庆基连上七状告苏轼、苏辙兄弟,对苏轼、苏辙进行突然袭击。高太皇太后为了平息事端,六月欲调苏轼知定州。苏轼当时心系江南,妻子王润之重病在身,所以乞免定州,请求改任越州,未允。
八月初一(公历8月25日),苏轼妻子王润之不幸病逝,年仅46岁。初二(公历8月26日),作文致祭,殡于京师。
八月十六(公历9月9日),太皇太后高氏有疾。
九月初三(公历9月26日),太皇太后高氏卒,苏轼失去了了解、重视并支持他的坚强后盾。
九月十三(公历10月6日),太皇太后高氏停灵期间,尚未御垂拱殿的哲宗皇帝即迫不及待地诏命苏轼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定州。而此时距王润之去世也仅43天,按中国古代丧葬习俗说,还不满百日。这种打击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从苏轼九月十四所写给苏辙的诗《东府雨中作示子由》,可以看出苏轼当时的愤懑心情:
去年秋雨时,
我在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
白首归无期。
苏轼临行要求见哲宗,告别并劝勉,被哲宗拒绝。在无可奈何中,九月二十六(公历10月19日)苏轼便匆匆启程赴定州任所。一路上仅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遇到出使辽国的王古,赋诗一首,中有:
聚散一梦中,
人北雁南翔。
吾生如寄耳,
送老天一方。
可以看出,苏轼任职定州和年近花甲去边关“送老”是何等的无奈和忧愤。
赴任时的心情是如此,离定南返时的心情更是如此。尽管苏轼在定州任上忠于职守,加强吏治,一改定州以往颓风,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绩。但朝中恢复熙宁、元丰新法,打击元祐大臣的政变在哲宗的支持下甚嚣尘上,有步骤有预谋的大清洗开始了:
元祐九年(年)二月,户部尚书李清臣升为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邓温伯升为尚书右丞。李、邓二人首先倡议恢复神宗时的新法,要破元祐大臣的“朋党”。逼迫吕大防让出相位。
三月,李清臣为哲宗撰策试士题,以邪说煽惑群听,苏辙义愤劾论其事,被哲宗罢去端明殿学士,知汝州。
四月,新人疾上,攻击元祐大臣司马光、文彦博、梁焘、范祖禹等,煽动章惇等进行报复。并怂恿哲宗改元以顺天意,于是将元祐九年改为绍圣元年。章惇陡升左相。并且把大清洗的矛头直指苏轼,诬蔑苏轼曾谤讪先帝。
闰四月初三,苏轼接到“依前左朝奉郎,责知英州军州事”的诏令。因“告命火急,治装星夜就道”。到真定(今正定,栾城北邻),又接重新论罪的新命,认为对苏轼处理太轻,“告下降充左承议郎,仍知英州”。苏轼就是在这种挖空心思的人为迫害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跨过祖籍的土地。
除了心情郁闷外,苏轼在栾城未留下作品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恶劣的天气。据苏轼《谢运使仲适座上送王敏仲北使》记述:
冲风振河朔,
飞雾失太行。
相逢不相识,
下马须眉黄。
说明苏轼赴定州途中一到相州(安阳),便碰上了大风、大雾和沙尘暴天气。大雾弥漫,飞沙走石,望不见太行山,人们互相走近还不能认出对方,满脸胡子被沙尘沾得灰黄如土,不成人样。这种天气一直持续到苏轼到达定州。怎见得,清看苏轼《临城道中作》小引:“余初赴中山,连日风埃,未尝了了见太行也”。南返时,“过临城、内丘,天气忽清彻。西望太行,草木可数,冈峦北走,崖谷秀杰。”也就是说,南返过栾城时,正值天气阴霾昏暗。且皇命所催,星夜兼程,很可能过栾城时是在夜间。而栾城南北仅20多公里,北与正定相邻,南与赵县接壤,赵县西南入柏乡、临城界,一片平原,很难分辨县界。
到临城、内丘,天气才放睛。这期间,苏轼没有心情,客观上也不允许在栾城停留,祭奠先祖坟墓。
所以说,苏轼过栾城是肯定的,没能停留和没留下作品是令人遗憾的。
杨梅山年3月19日
作者简介作者杨梅山男,字布云,号降霖,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原栾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栾城县志》主编。原栾城县旅游景点筹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栾城县(苏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编辑,高级政工师。政协栾城县五、六、七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第四、五、六、七届顾问。河北省中山国研究会理事。栾城区太极拳协会总教练。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栾城区书法家协会顾问。栾城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书画委员会高级书画师。《刘炳森隶书古栾三碑》碑文撰稿人。书作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奖。作品主要有《栾城县志》(年版,该同志被评为河北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石家庄古代名人录》《苏味道、三苏与栾城》(丛书)《中国古代北方鲜虞和中山国历史资料汇编》《栾城县李冶纪念馆设计和布展方案》《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设计和布展方案》等。end
主编
崔栋
编辑
焦素苓
来源
栾城区文联
本平台长期征集有关栾城文化研究、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类稿件,欢迎赐稿!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