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吟诗到云蒙,不必蒙羞告山灵
于正万
易县有云蒙山,原名太宁山,即今太宁寺村双塔所在。传说,山下有冯道吟诗台。考其文献,清《顺治易水志》所辑“易州十景”之中既有“吟台夕照”,而非“金台夕照”。该志对”吟台”注解为:吟台,在太宁积翠屏下,五代时冯道居此。元刘因诗《太宁山》有句: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为问此山灵,吟台何久留?明储罐诗《太宁山》有句:放歌欲到遗台上,愁对冯公倒酒卮。明王綖《永宁叠翠》诗句说的最清楚:上有冯道吟诗台,年年风雨生新苔。巨灵为我斧劈碎,勿使山灵羞且哀。看到此处,大家不禁要问:冯道是谁?所写何诗?何以令山灵蒙羞?
幸有百度,省却翻阅之苦。百度百科:冯道(年-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历仕四朝,侍奉十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什么意思?这不就是一个古代的“官场不倒翁吗”?这不就是一个精通“厚黑”之学的大奸臣吗?然而,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五代史。五代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段时期。学过历史大家都知道,唐朝末年爆发的黄巢起义极大的动摇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在风雨飘摇中又度过了23年。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一共存在了53年。其中,建立后梁的朱温原是黄巢手下大将,先是叛变降唐,最后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他在位五年就被自己的二儿子杀掉篡位,仅一年,三儿子又把二儿子杀掉继位。10年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仅三年,李存勖在一次兵变中为乱军所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是为明宗。明宗是一个好皇帝,可惜天不假年,在位仅有八年。子李从荣发动政变失败,子李从厚继位。次年,明宗养子从珂起兵夺取了皇位,国内陷入混乱状态。仅两年,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赢得契丹支持而称帝,攻入洛阳,建立后晋。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当了六年皇帝,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因不服契丹,在位四年,又为契丹所灭。契丹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不到一年,中原民众群起反抗,被迫北还。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开封称帝,建立后汉。在位一年去世,子刘承祐继位。一年后,邺都留守郭威引兵南下攻入开封称帝,建立后周。郭威在位两年卒,传养子柴荣,柴荣本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可惜寿命太短,在位四年东征西讨平定四方,最后病死。传位于幼子柴宗训,不到一年,就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大宋,从此结束了五代混乱纷争的局面。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书中所言:“梁唐晋汉周,前边要加后,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我们的主人公冯道恰恰就是生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在我们当代的历史课本中也是被寥寥几笔带过。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
说冯道历事四朝,其实是少说了一朝。冯道二十八岁出道,先随后梁燕王刘守光,后投奔李存勖。只是期间多是做秘书工作,官轻职微,以致忽略不计。等到李存勖称帝,冯道即被授予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到守丧期满归来,已是后唐明宗。明宗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第二年,冯道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当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不是一般流俗的风格,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到唐末帝李从珂,罢去冯道的宰相之职,让他出镇同州,授任匡国军节度使。
石敬瑭建立后晋,冯道再次拜为宰相。冯道出使契丹归来,石敬瑭更是将全部政务委托冯道,并晋封其为鲁国公。此时,57岁的冯道上表高祖,请求退隐,但是未获允许。当晋高祖石敬瑭病重,他在冯道独自侍疾时,命幼子石重睿叩拜冯道,并让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辅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后,冯道却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出帝继位后,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后来,朝臣中有人在晋出帝面前离间道:“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就像参禅的僧人用不上鹰犬一样!”出帝遂授冯道为匡国军节度使,让他出镇同州。后来,冯道又移镇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冯道每欣然前往。
契丹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答道:“此时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冯道和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耶律德光北归契丹时,命冯道等后晋降臣随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马,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都被留在镇州。八月,汉军收复镇州,驱逐契丹守将嘉里。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
归汉后,冯道被授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后来,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联兵反叛。朝廷屡次征讨,都未能平叛。八月,隐帝命大将郭威讨伐叛军。郭威临行前向冯道问策,冯道道:“李守贞自恃朝廷老将,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爱惜财物,多赏赐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优势。”郭威听从他的建议,果然使军心归附,终于平定叛乱。
当郭威称帝后,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
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入寇,攻打上党。周世宗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亲征北汉,不让冯道随行,命他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丧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这便是冯道一生的仕途。生逢乱世,起起落落,并不见有什么“不知廉耻”之行,也算不上“奸臣之尤”啊!如果责他不忠于一朝,那么欧阳修和司马光们怎么看待他们的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呢?还有那个在元为官的刘因,有什么资格数落冯道呢?倒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对冯道的评价更令人信服。他说,冯道在忠君问题上,虽不能与管仲相提并论,但至少可以和晏子相比。“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评价更为中肯:“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是啊!如果以孟子“君为轻,民为贵”的思想衡量,冯道才是真正的大儒。
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冯道趁机进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臣担心马匹失足,都会谨慎的抓住缰绳。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却被马匹颠倒在地。臣所说虽是小事,但也能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唐明宗深以为然。
后来,唐明宗又问冯道:“如今天下丰收,百姓是否富足?”冯道答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常理。臣记得近代有个叫聂夷中的举子有《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将此诗录下,经常诵读。
唐明宗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并给冯道观看。冯道道:“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知道冯道是说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说到帝王之宝,我忽然想起《孙子兵法》关于“国之宝”的说法。孙子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虽然没有做到忠君,但是冯道确实做到了保民,也确实做到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这决不是封建时代那些唯主命是从的腐儒所能理解的思想境界。
倒是冯道自己所写的《偶作》诗道出了超乎常人的见识:“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好一个“虎狼丛中也立身”,这不正是他自己一生仕途的真实写照吗?哪里有什么可忠之君?个个都是争权夺势的虎狼。唯有普度苍生的信念与志向,让他巧妙周旋其间。如果不是心系百姓安危冷暖悲天悯人,何需讨好夷狄?更怎么看得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他的《天道》诗更是道出了自己对于王朝兴替的超然态度:“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顺应时势,不与天争。我们能做的只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对于冯道而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绝非一句空话。作为权倾朝野的人物,冯道能够做到“自刻苦为俭约”、“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冯道为人,既不贪财,亦不好色。随军能与士兵同甘苦,为官能与下人共言语。司空不拒洒扫,为相出使契丹。二十年刊印九经,历四朝乃成一功。滑稽多智,戏谑何凝。谦恭自嘲,诸事无寸。不畏朝梁暮晋,只为天地立心;取悦耶律德光,实为生民立命。《九经》功成,为往圣继绝学;抑恶扬善,为万世开太平。外相而内圣,似奸而大忠。几朝君王似流水,千古一相若山峰。
为文至此,感慨系之:冯道吟诗到太宁,不必蒙羞告山灵。既然民贵君为轻,忠于人民岂不忠?进不求名修圣心,退不避罪积善行。赖有大人经此过,吟台至今夕照明。
撰文摄影于正万
中国蔡家峪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蔡家峪中医药文化小镇(河北易县)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并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如下合作伙伴:1、规划设计单位2、标牌设计单位3、旅游规划专家4、旅游管理专家5、中医药专家、单位6、环卫设施生产单位7、建筑施工单位8、旅游数字化相关单位9、主题餐饮、住宿、休闲、游乐、户外拓展单位10、导游、旅行社等联系人:马奔联系方式:(短信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