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http://m.39.net/pf/a_4631557.html苏东坡对食疗颇有研究。《奏议》中说,“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还常用食疗法为自己治病。如用“黄著粥”治腹泻,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治牙龈出血等。但最典型的是治痔疮。他晚年被贬至岭南惠州时,有一次痔疮发作,甚为痛苦。在给友人程正辅的信中说:“轼旧苦痔疾,盖二十一年矣。近日忽大作,百药不效......(遂)断酒断肉,断盐酢酱菜,凡有味物,皆断;又断粳米饭,唯食淡面一味。其间更食胡麻、茯苓麸许取饱......如此服食已多日,气力不衰而痔渐退。”苏东坡正是用食“淡面”、“胡麻、茯苓”的方法治愈了顽痔。宋代面点与食疗的关系仍然较为紧密,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在一些大型中医、中药方剂著作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均收录有面点食疗方。《养老奉亲书》中面点食疗方也多。《山家清供》中亦有。
《太平圣惠方》中的食疗面点
△“宋代第一部官修药方巨著”《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系北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在广泛收集民间效方的基础上,吸收北宋以前的多种方书的内容集体编写而成。共卷,于淳化三年()刊出。全书共列出门,载方首。内容涉及主论诊法及处方用药法、论五脏诸病、伤寒、内科杂病(包括眼目、口齿、咽喉)、外科病、妇人病、小儿病、服食及丹药、针经、灸经等。其中,第九十六、九十七两卷为食治卷,内容相当丰富。首先,在这两卷的前面收录有《食治论》一篇:“夫上古之人,饮血茹毛,纯一受气。所食无滋味之爽,脏腑无烟火之毒。各遂其性,患害不生。神农始教,播植五谷,钻火变腥,以有营为,能冒寒署,故生疾苦,因以药石治之。是以有食便有药也。黄帝日: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治于烦毒者药也,治命扶危者医也。安人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乃凭于药。故摄生者先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这篇论文不长,但内容丰富,言简意明,有对“自然之味”的追怀,有对“药食同源”的辩析,有对“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简述,最后讲“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如果用食把病治愈,使人情志愉悦,那就可以说是最好的了。这确是从实践中得到的朴素的食治理论。其次,这两卷中按内、外、妇、儿、耳、眼、养老等28种病或症状收食疗方多首,每一部分前还有病因分析,较有参考价值。面点方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只有20多首。举例如下:1.治中风手足不遂、言语謇涩、精神昏愦,宜吃葛粉拨刀方:葛粉(四两)荆芥(半两)葱白(一握切)生姜(半两切)川椒(五十枚,去目及闭口者)香豉(一合)盐花(半两)羊筒骨髓(一两),以水五大盏,和葛粉切作拨刀,入汁中煮熟,顿食之。2.治风热心胸烦闷不得睡卧,宜食酸枣仁煎饼方:酸枣仁(三分炒熟捣末)人参(一分,末)茯神(一分,末)糯米(四两,水浸,细研)白面(四两)药末,入米面中,以水调,作煎饼,食之。要着肉臛五味食之。3.治五噎胸膈妨塞、饮食不下、瘦弱无力羊肉索饼方:羊肉(四两,炒臛)白面(半斤)陈桔皮(一分,汤浸,去白瓤,焙)生姜汁(一合)。以桔皮末及生姜汁和面,作索饼,于豉汁中煮熟,入臛食之。△索饼,就是现在的手擀面。羊肉索饼=羊肉面
4.治脾胃久冷、气痢瘦劣甚者,宜食猪肝饼锣方:聩猪肝(一具,去筋膜)干姜(半两,炮裂,挫)芜荑(半两)诃黎勒(三分,煨,用皮)陈桔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缩砂(三分,炒)。捣诸药为末,肝细切,入药末,一两拌令匀,依常法作饆饠,熟馎,空心食一两枚,用粥饮下亦得。5.治五痔及泻血赤胡饼方:赤胡饼(三枚,市买者)胡荽(五两,洗择,入少醋拌)。空腹,以煳饼夹胡荽食之。不用别吃物,一两服血止。6.治五淋小肠结痛、小便不快、宜食榆白皮索饼方:榆木皮(一两,切)面(四两)。以水一大盏半,煎榆白皮,取汁一盞,去滓,浸面,作索饼。热煮。空心食之。7.治脾胃气弱不能食饮、四肢羸弱羊肝饆锣方:白羊肝(一具,去筋膜,细切)肉荳蔻(一枚,去壳,末)干姜(一分,炮裂,末)食茱萸(一分,末)荜茇(一钱,末)薤白(一合,切)。先炒肝、薤欲熟,入荳蔻等末,盐汤溲面,作饆饠,炉里烀熟。每日空腹食一两枚,极效。以上面点,在制作上均有特色,值得后人研究。但也有“治五劳七伤”和“药烧饼方”,用多味中药研末为馅包在薄面皮中,似乎“药”的成分多了一些。△饆饠:古代一种带馅的面饼,煎烤炸蒸等手段不一,唐代时有蟹黄蟹肉馅、樱桃馅、菌菇馅、菜馅等,宋代还有猪肝馅、羊肝馅。类似今天的馅饼。
《圣济总录》中的食疗面点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为中医方书,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成书于政和年间(-),卷。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包括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兼及杂治、养生、食治等。有论有方,录方近00首。其中,卷一百八十八、一百八十九、一百九十为《食治门》,除食治总论外,收多科疾患的食疗方近首,内容较为丰富。《食治门》中的《食治统论》是一篇不长的关于食治的总论,主要以《黄帝内经》、《千金食治》等书中的饮食养生、食疗理论为依据,对五谷、五气、五味以及阴阳的关系进行论述,得出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以及有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意见,是有见地的。《食治门》中,收录面点食疗方近30种,现举例如下:1.治虚劳补益薏苡饼方:取薏苡,熟水淘,捣、罗,如作米粉法。以枣肉、乳汁拌和,作团如蒸饼大,依法蒸熟。随性食之。夏用粉不得留经宿,恐酸坏。2.治脾胃气虚、不嗜食、四肢无力、渐羸瘦山芋拨刀方:干山芋(末二两)白面(四两)羊肉(四两,炒腥)生姜汁(二合)右四味,先用生姜汁和面,并山芋末,切作拨刀,煮熟,以前肉嚯调和,空腹食。可以看出《圣济总录》中的食疗面点制法还是比较简明的,但疗效如何,尚需检验。《养老奉亲书》中的食疗面点
宋代收录食疗面点的个人著作应算陈直的《养老奉亲书》。陈直在宋元丰年间(~)曾任过泰州兴化县县令。生卒年不详。《养老奉亲书》原为一卷。元代,泰宁邹铉对该书进行增补,续补了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虽然只有一卷,但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晰,富有实用价值。如该书第十三部分中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这是很有道理的。该书共收治疗老人各种疾病的方子首。其中,面点方近20首。有油面馎饦方、暖腰壮阳道饼子方、骨汁煮饼方、鸡子索饼方、羊肉索饼方、鸡子馎饦方、曲末索饼方、黄雌鸡馄饨、赤石脂馎饦、榆皮索饼方、椒面馎饦方等等。大多从唐代、宋代医书、食书中采集而来。如:“食治老人噎塞、水食不通、黄瘦羸弱馄饨方:雌鸡肉(五两,细切)白面(六两)葱白(半握)上如常法,下五味椒姜向鸡汁中煮熟。空心食之,日一服,极补益。”除《养老奉亲书》外,《山家清供》中也收录有玉延索饼、萝菔面、通神饼、椿根馄饨、地黄馎饦、神仙富贵饼、酥琼叶、百合面等食疗面点。其中,“玉延索饼”是用“玉延”(山药)制的粉和面做的面条,食后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效。“萝菔面”为用萝卜汁和面制作的面食,有助消化、通气的功效。“通神饼”是用生姜、葱和糖、面粉做成的油煎饼,有“去寒气”、“通神明”的功效。“樁根馄饨”为用樁根捣筛细粉,再加白面制作的馄饨,可治“痢及腰痛”。“地黄馎饦”为用地黄捣汁和面做的馎饦,食后“治心痛,去虫积”。△馎饦[bótuō]是汤饼的别名,中国古代一种水煮的面食。类似于现代的煮面片。日本保留了这一面食名称,沿用至今。本文节选自《中国面点史》。作者邱庞同,男,年生,江苏扬州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年起,从事中国饮食烹饪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科学系前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烹饪协会理事。曾参加《中国烹饪辞典》、《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国食经》的编写,注释出版过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的《养小录》、《易牙遗意》、《食宪鸿秘》、《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居家必用?饮食类》、《粥谱》等古籍;出版过列入“八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专著《中国面点史》、《中国莱肴史》以及《中国烹饪古籍概述》、《古烹饪漫谈》、《古代名菜点大观》、《烹调小品集?苏扬编》等。另发表饮食烹饪史方面的论文、学术随笔百余篇。《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李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