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称重系统很高级。
本报讯(记者崔虹通讯员段锟申琳)8月11日,栾城区垃圾分类分拣中心暨零垃圾生活方式科普实践基地揭牌成立。这也标志着该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当天,李丽玲来到该基地,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将手中一摞废旧书本放到人脸识别称重机上,亲身感受前端正确分类、后端再利用的垃圾处理过程。“垃圾分类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绿色低碳行为。我们一定要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保护好环境。”李丽玲说。
据了解,该基地位于栾城区窦妪镇北陈村村北,占地面积14.5亩,包含大件垃圾处置区、金属处置区、纸类处置区、塑料处置区、织物处置区、玻璃处置区、有害垃圾暂存区等7个处置分区,设计日处理能力为吨,年处置能力可达10万吨,是栾城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暂存的终端枢纽工程。
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该基地实现了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置数据向区分类数据库的汇总与传输:如人脸识别称重系统,对居民投放数据进行统计,将投放品种、重量与身份信息汇总,传输至区分类数据库;物联网地磅,针对进出园区的车载物料、车辆信息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形成汇总数据发送至区分类数据库,最终实现全区垃圾分类数据的一网统管。
此外,基地还具备了教育科普功能,计划每周六、日对外开放,面向社会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活动。“我们基地具备种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设施,参观者可携带生活中的可回收及有害垃圾到园区进行投放互动,真切体会到垃圾归零的新奇感受,从而达到‘带着垃圾来,带着知识走’的宣传教育效果,让‘垃圾变资源,资源可循环’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基地负责人常鹏举介绍。
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栾城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零垃圾科普实践基地将根植于此,持之以恒做好知识科普和资源回收再利用,切实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开创该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