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照犄角尖,美若畫卷。圖╱本報南陽傳真
「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摒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河南南陽武侯祠內,稱頌三國蜀諸葛亮歷史功績對聯,生動描繪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賢相的一生。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躬耕南陽而興建的大型祠堂群,為豫西南名勝之首。
南陽市地處河南省西南部,有多年建城史,是中國楚文化、漢文化的發源地。東漢黃巾之亂後,南陽成為軍閥爭奪的要地;正是這段時間,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兩人談話內容「草廬對策」(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為劉備占據荊州,進而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提供了一套經國方略。
諸葛亮殿,武侯祠主體建築,內塑孔明及子孫像。圖╱本報南陽傳真
武侯祠坐落在臥龍崗上,初建於魏晉,有多年歷史。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布局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台壯觀。祠前是「千古人龍」石牌坊,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高聳門外,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更加巍峨壯觀。
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臥龍十景」草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橋、梁父岩、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最後是寧遠樓。山門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台」,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
南陽武侯祠,「三分天下」和「草廬對策」源於此。圖╱本報南陽傳真
大拜殿又稱諸葛亮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也是歷代官吏百姓舉行盛大祭拜活動的場所。至今,武侯祠每到秋祭日時,仍延續傳統祭拜儀式,以效法諸葛亮的忠貞、廉潔。草廬是一座八角攢尖式建築,內有「漢諸葛孔明舊廬」碑石,證明草廬所在地。草廬雖古樸簡陋,但造就了一代名相諸葛亮。
「野雲庵」原為草屋,是孔明躬耕時會友作歌處。圖╱本報南陽傳真
武侯祠內碑石林立,也是一大特色。武侯祠保存著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大陸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其中,「出師表」草書碑刻,被譽為南陽三寶之一,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客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的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的翰墨神工。
諸葛草廬,劉備三顧諸葛亮之地。圖╱本報南陽傳真
寧遠樓,又名清風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相傳為諸葛亮躬耕南陽時,藏書、彈琴、憑欄遠眺的地方,後人築樓以示紀念。
老界嶺中華大地的脊梁
老界嶺,中原最佳避暑勝地。圖╱本報南陽傳真
有「中華大地的脊梁」之稱的老界嶺,位於南陽市西峽縣北部,伏牛山南坡,「八百伏牛凌絕頂,長江黃河分水嶺」,長江黃河從這裡分流,南北氣候從這裡分界。老界嶺風景區由老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西峽老界嶺風景區、黃石庵森林生態旅遊區、西峽龍潭溝風景區三大主體構成,是一條典型的自然景觀旅遊線路。
老界嶺景區境內山川秀美,四季景色異彩紛呈,素有「休閒勝地、度假天堂」的美譽,是中原最佳避暑勝地。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峰巒迭嶂。遊客登山時,會看到媲美黃山的「迎客松」,屹立在懸崖峭壁旁,好似歡迎遊客上山。
「犄角尖」為中原第一峰,老界嶺主峰所在,是西峽、欒川、嵩縣三縣界山,海拔.5公尺,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遠看似向東引頸高歌之雄雞而聞名。巍巍犄角尖,仿佛近在眼前,遊客登頂時,有「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的豪邁氣概。
「分水嶺」又稱風水嶺,海拔公尺,「天上滴下一滴水,一半流入長江,一半流入黃河」,正是由分水嶺劃分。腳下左邊是黃河,右邊是長江,正前方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犄角尖。分水嶺上有一道風水線,遊客可以做個有趣體驗;站線上的左邊,會感受到風不停的吹,而站到另一邊,會發現樹葉紋絲不動,體驗過的遊客皆大呼神奇。在此,可以深刻體會到老界嶺真正的含義。「老」,是說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曾在此隱居過;「界」,表明這裡是南北氣候的分界,濕潤和半濕潤的分界以及人生的最高境界;「嶺」,就是長江黃河分水嶺。
伏牛煙雲、林海茫茫、北頂日出...,老界嶺,是絢麗多彩的天然公園,無限風光的遊覽勝地。
南陽漢畫館
漢畫像石寶庫
東漢石刻:鬥牛摶虎。圖╱本報南陽傳真
南陽漢畫館是大陸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座漢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是一家專業性的博物館;也是大陸第一座專門收藏、陳列、研究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
南陽市在秦昭王時,在此設置南陽郡;西漢時,南陽已是全國的商業和冶鐵中心;東漢時,因是光武帝劉秀的家鄉,且經濟繁榮、地理位置重要,被定為陪都。正因如此,南陽留下了大量漢代達官貴人的墓葬,作為墓葬構件的漢代畫像石也出土甚多,數量為大陸最大。
南陽漢畫館創建於年10月,現收藏漢畫像石總量已達兩千餘石。館區坐落在南陽市臥龍崗南端的龍首處,共有9個主展廳和3個臨時展廳。展廳內陳列著餘塊精品畫像石,按畫像內容分類展出,依次為生產勞動、建築藝術、歷史故事、社會生活、天文與神話、角牴、舞樂百戲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
南陽漢畫館鎮館之寶:許阿瞿畫像石。圖╱本報南陽傳真
走進南陽漢畫館,大廳中央仿青銅壁畫,是選取南陽漢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繪製而成。壁畫中央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神伏羲、女媧,四周環繞著漢代比較流行的「四靈神」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壁畫左側為雷公出行,右側為河伯巡遊,壁畫下側是官宦之家浩浩蕩蕩的車馬出行。壁畫正前方兩邊對稱安放著漢代雕刻工藝成熟期的代表作-石雕天祿、辟邪(傳說中的神獸),整個大廳給人沉雄大氣的感覺。
館內展出的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堪稱為一部圖畫式的漢代史,同時具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鎮館之寶「許阿瞿畫像石」,是全大陸獨一無二帶墓誌銘的漢畫像石;畫像石上不僅雕刻有精美的畫像,同時還鍥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和確切的紀年等文字。
南陽漢畫館展出豐富,堪稱一部圖畫式的漢代史。圖╱本報南陽傳真
社會生活類畫像石內容多,有達官顯貴投壺宴飲、車騎田獵、鬥雞走狗、往來拜謁等生活場景。角牴類畫像有擊技、鬥兕、刺虎、鬥牛等,這些畫像中的人和動物,形象誇張,富於感染力,充分展示了崇武尚力,富於挑戰的時代精神。舞樂百戲類畫像石,有各種舞蹈、雜技和樂器演奏形象。這些畫像展現了兩漢時代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也是漢代南陽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的生動表現。
烙畫
用溫度燙出藝術美學
河南省非遺烙畫傳人盧合語,創作「中華之魂」。特派員王玉燕/攝影
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被譽為「南陽三大寶」之一。烙畫相傳起源於秦朝,但並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相傳西漢末年,南陽城裡有一名叫李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畫能手,人稱李烙花。一天,李烙花在南陽城西北約30里的紫山邊一棵大樹下小憩,忽然一少年跑來求救,此少年正是劉秀,被王莽追殺。李烙花把劉秀扮作討飯的啞巴,引到一塊隱蔽的大石板面前,讓他睡在上面,躲過莽兵的追殺。臨分手時,李烙花看他可憐,送一支精美的烙畫葫蘆作為盤纏。
烙畫,達到西洋畫寫實效果。圖╱本報南陽傳真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沒有忘記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攜帶葫蘆暗中查訪,找到李烙花後,即宣進京賜銀千兩,加封烙花王,並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傳人盧合語受訪時表示,烙畫市場偏好紅色等喜氣色,其實以單一顏色,運用表達技法,更能顯現烙畫功力。烙畫包括點燙、立體燙、工筆白描燙、面燙、線燙、冷燙、烘燙、間隔燙、特技燙、混燙等多種技法,講究布勢,即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在構圖上有「五字法」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讓、「甲」字是上重下輕、「由」字是上輕下重、「則」字是左實右虛、「須」字是左虛右實。
烙畫「四季平安」圖╱本報南陽傳真
烙畫運用溫度在攝氏至的鐵扦代筆,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絲絹、宣紙等材料上作畫,以黑、棕、茶、黃、白五色為主要色調。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