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联系
邮编:
一、苏辙生平及成就简介
苏辙(年3月18日-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嘉佑二年(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上书谏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而被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南宋绍兴(年—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苏辙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等,并行于世。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
二、苏辙留诗大苏山净居寺
据宋孙汝听著《苏颍滨年表》苏辙少年即高中进士而得志,三十岁时因反对王安石实施新法而被贬,元丰八年八月,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元祐元年初,任右司谏,同年八月任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年),权任吏部尚书,元祐元祐五年(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元祐六年(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元祐七年(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元祐八年(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绍圣四年(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元符元年(年),移到循州安置。
《苏颖滨年表》又记:“元符三年庚辰正月己卯,哲宗崩。徽宗即位。庚辰,大赦天下。二月癸亥,辙量移永州安置。辙有《次韵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四月庚戌,元子生。辛亥,赦天下。丁巳,辙移岳州。敕曰:“朕即祚以来,哀士大夫失职者众。虽稍收敛,未厌朕心。兹者天祚予家,诞生上嗣。国有大庆,赉及万方。解网恤辜,何俟终日!责授某官苏辙,擢自先帝,与闻政机。坐废累年,在约弥厉。渐还善地,仍畀兵团。可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辙归至处州被命。有谢状。十一月癸亥朔,敕曰:“朕初践祚,思赴治功。敷求俊良,常恐不及。念虽废弃,不忍遐遗。辙富有艺文,尝预机政。谪居荒裔,积有岁时。稍从内迁,志节弥厉。昭还故秩,仍领真祠。服我异恩,无忘报称。可特授大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至鄂州被命,有谢表。有田在颍昌府,因往居焉。”
从《苏颖滨年表》可知,苏辙的一生,大都在京师掌政和任地方官的政治生涯中度过,其晚年在颖昌隐居十三年。其中“元符元年戊寅,诏辙移循州安置,八月辙至循州。元符三年庚辰(年),宋徽宗即位,二月辙量移永州安置,四月辙移岳州。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癸亥,特授大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至鄂州被命,有谢表。有田在颖昌府,因往居焉。”
据《栾城后集》卷十八载:“臣辙言:昨于虔州,准告授臣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臣寻乘船至鄂州,复准告授臣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臣已望阙祗受讫者。谪徙南方,自分必死;恩移近地,已若再生。复兹旧秩之还,仍领真祠之秘。居从私欲,感极涕零。臣辙诚惶诚惧,顿首顿首。伏念臣禀生甚微,处世多难。反身自省,本欲忠孝于君亲;报国何功,粗免愧畏于俯仰。徒以冰炭难于同器,仇怨因而满前。被以恶名,指为私党。将杜其生还之路,遂立为不赦之文。前后三迁,奔驰万里。瘴疠缠扰,骨肉丧亡。闻者为臣伤心,见者为臣陨涕。虽百夫所聚,公议自明。而众楚相咻,有口谁诉。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体天地之造,坦然无私;奋尧舜之明,断然有作。自初践阼,即闻德音。内推圣母之慈仁,外照群臣之情伪。荐垂恩宥,至于再三。春雷发声,蛰户咸震。臣得以迟莫复睹盛明。顷尝卜居嵩颍之间,粗有伏腊之备。杜门可以卒岁,蔬食可以终身。生当击壤以咏圣功,死当结草以效诚节。至于阴阳之施,草木何酬。臣无任瞻望阙庭披沥肝胆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元符三年庚辰(年)苏辙至鄂州被命,有谢表。鄂州于黄州隔江相望,由鄂州到颖昌府,要经过当时的中原与荆楚的重要古道,光黄古道,而这条路上的杨帆古镇,正在大苏山净居寺的脚下,当年苏轼被贬黄州亦是从此经过。但元符三年庚辰(年)冬,苏辙携家带口加之急行赶路却并无缘拜谒大苏山。可是远行的苏辙,一生谟拜兄长苏轼,并早就读过苏轼的《游净居寺诗并叙》,此行让他记下了大苏山的路程和地点,并最终因此特地在此下马,用了三天的时间,游览了大苏山净居寺的山水风光,并留下了诗篇。
苏辙原诗:
《千叶白莲花》:
[宋]苏辙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苏辙此诗写的平易简静,喻义深刻。明着写的是大苏山净居寺的白莲池白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暗中却比喻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简易人格,作者少年功成,十年流落,复拜相而极人臣,又复十年流落,而今仍处谪堕,但空明不改,正如蔫落的莲花,不改芳洁。正是作者此行心境的体现,喻景于情,实为合作。苏辙此诗可谓其诗中上品也!写来不牵不挂,无枝无蔓,平和特出,而天然去雕饰,既写出大苏山净居寺宝瓶峰,翠烛峰两两相对,四水归池的天生地形和九莲池的圣洁荷花,又写出了自己高尚的人品和境界,堪称绝作!
首句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污的高洁之态。二句以花喻人,既褒扬了莲花,又为自己平白无故被谪而不平。三句继续夸奖白莲花的空明无匹,和大苏山净居寺宝瓶峰和九莲池的天生地象。第四句表面说是白莲花为自己住了三天,实则是苏辙记述自己在大苏山净居寺游居了三日。尾句表面写了白莲花的凋零,是回到象征心灵,智慧,自我,自信的梵天寺圣境中。实则是苏辙对其一生自我遭遇的外在内心自化。
净居寺位于光山县西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北,又称梵天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宝年间(-)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由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毁于兵火,几经修复,矗立至今。公元年,宋真宗赐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千间,香火绵绵。
三、苏辙到大苏山净居寺的具体时间考
《千叶白莲花》这首诗写于苏辙谪官之后。查《苏颖滨年表》载子由一生有两个谪官时期,笔者就此两段研究发现,苏辙首次谪官是于熙宁二年(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熙宁三年(年)二月,张方平任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熙宁六年(年)四月,文彦博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熙宁八年(年),改授齐州掌书记。熙宁十年(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元丰二年(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元丰五年(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元丰七年(年)七月,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元丰八年(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首次谪官时期,苏辙无由路过光山大苏山,此间虽曾到过黄州送东坡家小,但并没与其兄苏轼游览净居寺,而是就近游览了黄州及武昌西山。
苏辙第二个贬官时期是元祐八年(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八月,到真州时,作《阻风》诗。绍圣四年(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元符元年(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元符三年(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便前往居住。建中靖国元年(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崇宁元年(年)五月,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崇宁二年(年),为避祸,苏辙独迁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崇宁三年(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不复外出,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苏辙题诗光山大苏山净居寺正是在这一时期,具体时间应该是建中靖国元年(年)六月至崇宁二年(年)十月间。
查《苏颖滨年表》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正月己巳,中太一宫使范纯仁卒,辙有挽词。甲戌,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崩。有慰表,并挽词三首。三月丙子,有《祭东莹文》。戊寅,有《鲜于亻先父母赠告跋》。五月丙戌,钦圣宪肃皇后神主于庙室,辙有慰表二首。七月丁亥,轼卒于常州。九月癸亥,有祭文。十月,有《追和轼归去来词》。十一月庚辰,祀南郊,赦天下。辙有贺表。十二月庚寅,王东美器之妻苏氏卒。有《墓志》。丙申,有《祭范子中朝散文》。崇宁元年壬午跋《巢谷传》。四月丁未,有《祭王氏嫂文》。五月丁卯,有《祭兄文》。是月庚午,诏:“苏轼追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其元追复旧官告缴纳。苏辙更不叙职名。”乙亥,诏:“苏辙等五十余人,令三省籍记姓名,更不得与在京差遣。”闰六月癸酉,葬轼于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有《墓志铭》。有《再祭八新妇文》。戊寅,诏:“辙降为朝请大夫,以铨品责籍之时差次不伦故也。”有谢表。八月丙子,诏:“司马光等子弟,并不得任在京差遣。太常寺太祝苏适,与外任合入差遣。”十一月十三日,有《雪》诗。二年癸未正月,有《补子瞻谪居儋耳唐佐从之学迁居蔡州》诗。二月,有《寒食》诗。己巳,有《癸未生日》诗。三月甲午,跋《楞严经》。有《六孙名字说》。辛丑,有《春尽》诗。次日立夏。四月戊午,有《梦中咏醉人词》。六月庚午,有《立秋偶作》诗。九月乙酉,有《九日》诗,有《立冬闻雷》诗。十月,有《罢提举太平宫欲还居颍昌》诗。十一月癸卯,有《次迟韵对雪一首》。三年甲申正月庚寅,还颍昌。
其中崇宁二年(年),为避祸,苏辙独迁汝南。六月庚午,苏辙有《立秋偶作》诗一首。
苏辙《立秋偶作》(六月二十三日):
十年忧患本谁知,惭愧仙翁有旧期。
度岭还家天许我,劚山种粟我尤谁。
秋风欲践故人约,春气潜通病树滋。
心似死灰须似雪,眼看多事亦奚为。
这首诗的首联,是写自己与兄长苏轼(时已逝去,故称之仙翁,人亦多称苏局仙)都有十年贬谪的忧患。颌联描述了作者被闲置弃用的境遇。颈联写六月二十三立秋时节,自己来到故人兄长苏轼生前游览的旧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好像来践约,虽然是立秋但是春气潜通,树木滋润。尾联表明自己心如死灭的不甘。
从这首诗意与上首《千叶白莲花》诗意的贯通,加上六月正是白莲花盛放的季节,汝南隔正阳,息县距光山一百五十公里,苏辙在汝南无事闲居,来游兄长旧游故地家山亦是情理之中,时间亦偶合,故笔者认为苏辙来游光山大苏山净居寺的具体时间是崇宁二年(年)六月庚午,即六月二十三日前后三天。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谢谢!
河南李勇随缘赞叹!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