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叔向贺贫》,记载了栾书执政期间节俭与尊法重德的美德。春秋时晋国韩宣子因贫穷而发愁,叔向却向他祝贺。宣子说:“我空有卿大夫的名义而没有卿大夫的财富,你为何祝贺?”叔向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见《国语》)本文引用栾武子节俭宣德的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像栾武子那样重视德行修养,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春秋馆的“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经考证此缶制造时间为公元前年,早于栾书卒年,通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自颈、肩及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40字,铭文如下:“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盖内铸铭两行8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一说为栾武子所作,多年来习称栾书缶。
栾书缶
栾书缶铭文
与栾书有关的遗址有:栾武台,在城西北五里冢前。即今石青公路国道以西,小裴村东,内营村北。为栾书生前所筑的阅兵台。栾书冢,在城北五里台后,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栾书冢曾被人盗掘。栾武庙,在栾武台上,又称栾武祠。元代纳新所撰《河朔访古记》称:“栾武子庙,栾城西四里高丘,曰栾武台。台有庙曰栾武祠。此即栾伯书之庙也。”栾武庙不知建于何时,自古以来直到清嘉庆时,每年五月初一为庙会期,清道光时改为每年八月十五至十七,一直延续至今。栾武庙在年大水灾时被拆毁。彪冢丘,《栾城县志》载:彪冢村东南原有三座土丘,呈三台状,称为“彪冢”,即埋葬虎类动物的坟墓。元代《河朔访古记》载:“栾武庙南有一冢(实为三冢),曰彪冢。俗传武子(即栾书)猎于此,射死一彪,葬于此焉。”
弹丸采邑表遗宫,
三晋雄图百代中。
城以姓传知旧德,
人从庙食想流风。
恒山北去关河险,
滹水南来战伐空。
父老年年传述远,
岁时还自走村翁。
这是清代御史姜图南描写栾城人怀念栾书的诗。两千多年过去了,栾书的雄才大略被采邑的百姓代代传颂,栾武台上栾武祠里,每年都有乡民焚香祭拜,祈祷栾书保佑他的邑民五谷丰登、平安幸福。
栾书食采于栾,才有栾城建制之肇始。年来这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尽管归属时有变更,汉代、三国有“关县”“平棘”之变,但以“栾”(栾邑、栾城、栾氏、栾州)为标志的名称基本上沿袭至今。
(来源:栾城史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