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项目国粹水

聚焦“三个文化带”建设,加强大运河沿岸文化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引导基金资助的项目—北京电视台《国粹+》第二季大运河戏曲年度精品大汇”即将播出。这是北京电视台在圆满完成《国粹+》第一季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的第二季大运河戏曲年度精品大汇,通过加强大运河沿岸戏曲文化交流,展现建国七十多年来运河两岸的戏曲文化生态,为当代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上)首播:年1月25日 重播:年1月31《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下)首播:年2月1日 重播:年2月7日播出平台: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欢天戏地》栏目播出时间:每周一13:02首播 每周日10:10重播直播平台:北京时间APP   回看平台:爱奇艺网站

(节目片头)

播出内容介绍

1.《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上)本季《国粹+》的第一站是上海沪剧院。沪剧是上海地方传统戏,音乐委婉柔和,唱腔优美动听,善于塑造现代角色,具有浓郁的海派气息。坐落在汾阳路的这幢灰白色洋楼里天天回荡着沪剧优美的曲调,在许多人心中这曲调就是上海的声音。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沪剧名家钱思剑、朱俭、吉燕萍等,一同在沪剧院的会客厅接受主持人孔洁的采访。刚一见面众位名家就轮番出题“拷问”起了主持人,在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沪剧唱段中大家聊起了沪剧的起源、代表演员、代表剧目……随着访谈的深入,一幅绚烂的沪剧历史绘卷缓缓展开。除了传唱大江南北的《罗汉钱》、《雷雨》等沪剧代表作品,有两出现代戏更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沪剧原创剧目《芦荡火种》与《红灯记》。为什么沪剧能够两次抢在各大剧种之前进行现代戏创作?沪剧和其它剧种有什么渊源?沪剧艺术的特色是什么?本期节目中沪剧院的各位名家边唱边聊,一一为观众解答。好戏好故事,尽在《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

拍摄现场

2.《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下)上海沪剧院作为沪剧艺术的龙头院团,肩负着传承沪剧的历史使命。传承,首先需要人才。青年人才培养一直是上海沪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院长茅善玉的带领下,沪剧院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招生教学体系,培养出06和13两届优秀演员,并渐渐在舞台上挑起大梁。

谈到人才培养,钱思剑、朱俭和吉燕萍三位资深演员感慨万千。作为如今沪剧院的主力演员,他们也是在老师的关心和教养之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回忆与前辈艺术家相处的经历,从艺较早的茅善玉有说不完的故事。她曾多次和丁是娥、王盘声、邵滨孙等流派创始人合作并得到他们的提携。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给沪剧院的每一代演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院长的茅善玉几十年来把沪剧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全部重心,在她的带领下上海沪剧院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享誉海内外。但就是这样一位在大家心中几乎可以代表沪剧的艺术家,曾经多次想过要离开沪剧舞台,更再三推辞院长职位。她经历了怎样一番考验,又为何坚持到现在?从“璇子”到“樊锦诗”,茅善玉辉煌的艺术生涯又将走向何方?

一切精彩,尽在《国粹+》水路戏路第二季院团专题之上海沪剧院。

拍摄现场

“《国粹+》水路戏路大运河年度戏曲精品大汇”第二季拍摄情况[项目介绍]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绵延千年,见证了独具中华特色的艺术——戏曲的诞生。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奠定了运河两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以此为背景,由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文艺频道中心《欢天戏地》栏目组执行的《国粹+——水路·戏路大运河年度戏曲精品大汇》第一期顺利开展。项目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戏曲发展历史为线索,将运河文化与戏曲文化相结合,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研究价值极高。十一家专业戏曲院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配合,反响热烈。他们普遍认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善之区,在当今中国戏曲事业发展上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项目组在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拍摄工作照随着首期项目不断深入,主创团队发现运河两岸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戏曲文化遗产。为此在新二期《国粹+》项目中,项目组走访新的城市和院团、增加拍摄项目、拓展该项目的覆盖面,力求打造《国粹+》这个独具北京文化特色、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的文化品牌。项目组分别走访拍摄了北京市曲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河南省豫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江苏省淮剧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共十家院团。目前已经完成其中七家院团的拍摄。[精彩呈现]项目拍摄主要围绕运河戏曲院团深度展示、戏曲艺术家深度专访、“运河大戏进北京”精品剧目进京展演三大项内容进行。

江苏淮剧团实景演出

运河戏曲院团深度展示在运河戏曲院团深度展示拍摄中项目组记录运河对沿岸地区戏曲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剧种之间的互相滋养,解读大运河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传播,深入介绍相关院团的传承和创新成果。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实景演出

为丰富节目形式,增加节目观赏性,每家院团都增加了“戏曲实景演出”的拍摄。演员在当地历史古建、运河遗址、专业剧场内表演代表性剧目,力求将专题片打造成一场场“视听盛宴”。

河南省豫剧院实景演出

戏曲艺术家深度专访在戏曲艺术家深度专访中,项目组选择各剧种最有代表性、最受群众欢迎的戏曲艺术家进行深度访谈,目前已经拍摄采访的艺术家有: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关灵凤、张宝英、牛淑贤、高洁,锡剧表演艺术家沈佩华、小王彬彬、倪同芳,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婺剧表演艺术家葛素云、吴光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丁俊美,京剧表演艺术家栗敏、白云明、曾广发、鞠小苏,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等数十位各剧种代表性艺术家。

锡剧表演艺术家沈佩华接受专访

同时栏目组还采访拍摄了李树建、蒋建国、杨红霞、陈明矿、陈澄、周东亮、董云华、陈美兰、蒋庆鹏、蒋建国、吴亚玲、钱思剑、朱俭、吉燕萍、孙卫安、程淑萍等近百位名家和中青年演员以及时白林、谭静波等业内专家,极大丰富了拍摄视角,留下了宝贵的口述历史资料。

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接受专访

“运河大戏进北京”精品剧目进京展演在走访各大专业戏曲院团时,项目组还发现各地院团来京交流演出的意愿非常强烈,特别是有一批建国以后产生的精品剧目和优秀人才亟待与北京的观众见面。因此项目组遴选了部分剧目以“大戏进北京”和“运河戏曲云演唱会”的方式与首都和全国观众见面。目前山东省京剧院已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演出和多平台直播,直播观众数高达五百余万。此次演出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极大地拓宽了演出覆盖面,形成全国影响。其它院团的进京演出和戏曲云演唱会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期待第二季《国粹+》成为一场覆盖范围广、文化价值高、表现形式丰富、留存意义重大的文化项目,把《国粹+》年度戏曲活动打磨成影响力辐射全国的戏曲文化新平台和行业新标杆,营造“用中国艺术讲好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精髓、提振中国人精气神儿”的良好文化氛围。项目团队介绍项目总负责人:孔洁,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中心《欢天戏地》栏目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他以双语主持和采编播一体的特色,于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主持人金话筒银奖,同时获得全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孔洁主持了包括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内的众多中英文和戏曲节目。策划制作并主持了大型综艺节目“喜来坞”,该节目年度颁奖盛典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评为年春节特别节目优秀作品,该栏目获同年颁发的第十六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电视艺术栏目奖”。年起担任“国粹生香—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的制片人、总导演和主持人,荣获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颁发的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晚会类一等奖、第八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最佳舞美奖、最佳撰稿奖等,孔洁本人也获得了年颁发的第七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优秀主持人奖。孔洁坚守电视戏曲领域十年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电视戏曲的研究、策划和制作中,获得了众多全国和北京市的奖项。鉴于他十年来的坚守和为传播戏曲文化所作的不懈努力,北京市京昆学会授予他促进国粹传承突出贡献奖,年因《国粹+》戏曲实景公开课而获北京电视台年度播音主持作品专家奖,年获得了非遗传承创新先锋模范人物奖。项目执行团队:马强、杨静、陈曲、阴磊、王尧、邵振坤、马鸥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北京各大高校传媒或戏曲专业,热爱媒体,热爱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戏曲节目制作经验。在十年工作中跟随总导演孔洁制作了大量戏曲节目,广受业内外好评。

关于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

为繁荣发展北京宣传文化事业,年,经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引导基金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舆论引导,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扶持重要原创精品力作、重要主题宣传、重要文化活动,是公益性、政策性引导基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engzx.com/lcxxw/137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