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百柳园头起暮烟,高人韵致自翩翩。春风入座诗千首,夜月当空酒几船。云影渐随花坞散,尘氛不到石床前。先生更有壶中诀,何处千金可浪传。
这是清代康熙二十二年,《栾城县志》的编修贺应旌所写的一首诗,诗中的主人公是明末清初一位名叫李潜的隐士。
李潜(-)字龙吉,自号百柳园居士,栾城赵庄人。明崇祯年间由生员(秀才)入国子监,做了贡生。当时明朝的基业已如大厦将倾之势,朝纲纷乱,官场贪腐,社会动荡,国势颓败,原本忧国忧民的李潜对腐朽没落的明朝统治者失去信心,便绝意仕进,无意功名,返回栾城赵庄,博览群书,精研易理之学。
他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栋小楼,前有厅堂后有寝室,整日足不出户,闭门读书。又在小楼南侧种植了百余棵柳树,名为“百柳园”,园中间筑一高台,上建方亭,在柳林中置石墩石床。夏日柳荫密覆,好鸟翔集,清风送爽,李潜时或坐卧亭上,执卷在手,或默默阅读,或低声吟诵。若有朋友造访,便纵论古今兴废,探讨世事成败。一切俗情俚语从不出口,人们称他为“羲皇上人”。一时,四方名流纷纷慕名而来,求教于李潜。此时的李潜学问渊博,有问必答,凡有问学者,不论远近,皆亲密无间,诚恳相待。
李潜家境颇为富足,后来济贫救苦,扶人危难,散尽家财而丝毫不在意。他将田地无偿赠予贫苦无地之人,家中财物经常周济急难困苦之家,数年间几乎将家财散尽。李潛精通歧黄之术,晚年悬壶问诊,以医道济世,救活许多病人。当时人们为李潛赠匾“鹿门高躅”悬挂其门,把李潛比作东汉时期行医采药救人济世的湖北襄阳人庞德公。李潛于清康熙十六年七月病故,享寿七十一岁。当时的栾城知县王跫为李潛撰写了《百柳园先生传》,并将此篇传记载入《栾城县志》。后人多有诗词以百柳园为题歌颂李潛。(来源:栾城史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