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嗜之尤甚,他的咏茶谈茶诗词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有关他与茶的轶事也很多。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文、书法、绘画,无一不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
苏轼的咏茶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北宋名茶的。它们是《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新茶送签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等诸篇,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立意灵动的诗,赞美的是产自武夷山麓建州的北苑龙凤团茶。
元佑七年(),诗人的好友曹辅给诗人寄来北苑刚刚制出的壑源新茶并诗一首。诗人步原韵和诗一首,以表谢意。曹辅的原诗没有流传开来,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了咏茶的名篇。
全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浸润。清洁的泉水将采下的茶芽轻轻清洗,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从而感受到武林的春意。此茶不仅制作精美,更是产地正宗,品质优良。我写下此诗你千万不要嘲笑,在我的心里,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佳茗与佳人都是容貌艳丽,蕙质兰心。全诗句句写佳人,同时又是句句写佳茗。诗中的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他赢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明月,指团茶;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心肠,此指茶的内质;膏油,是指在茶饼面上涂一层膏油,这是当时流行的制茶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膏油首面新”中的“不是”两字,意思是“不只是”。
在苏轼的笔下,壑源新茶成了刚刚出浴的美人,如出水芙蓉,冰肌玉肤,粉妆未匀;喝起来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春意;没加膏油,又显出天然的真味和内在的美质。尤其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开风气之先,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习惯用语。全诗用词典雅,拟人描写精采,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确是咏茶诗中的佳作。
茶之为人所好,主要是物质功利性,以其味为人所赏,而苏轼以之同于美人香草,则不仅在其物质性,更着眼在其精神性。此诗以仙山灵草之冷艳高洁与佳人之天姿妙质目新茶,得天地之灵气具仙草之冷艳,真香呈露,妙质天成,恰似佳人不施粉黛清水芙蓉,天然去饰,屏弃一切脂粉膏油,有冰雪之心性,美玉之姿质。东坡一贯主张“求真”、“去饰”,故其赞美佳人非浓妆艳抹着意修饰,而是洗尽脂粉天然本色。苏轼《薄命佳人》诗有“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之句,取自然天成之美,推赏真态真色天籁,而不喜人为之外饰,以为用红膏涂饰以求其美,反倒有污天质。“从来佳茗似佳人”,看重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宋人黄儒《品茶要录》云:“沙溪之园民,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试时虽鲜白,而不能久。”蔡襄《茶录》云:“茶色贵白,而饼茶以珍膏油其面,善别茶者,以肉理润者为重。”可知造茶者“膏油首面”意在以次充好蒙骗不知茶者。东坡以佳人天姿比佳茗去饰,有防伪之意义,更在于表现其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与其一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苏轼深谙茶事,写过不少煎茶诗,如《和子瞻煎茶》、《试院煎茶》、《汲江煎茶》、《记梦回文二首》等。他以极为罕见的回文形式描写梦中雪水煎茶的《记梦回文二首》,顺读倒念,回还成趣。特别是《汲江煎茶》,更是脍炙人口的煎茶诗:
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是诗人流放海南所作。在这之前,他的政敌将他作为元佑党人的主要人物,象摆弄棋子一样摆弄着这位才华绝代的诗人的命运。他先被贬至惠州,诗人在这里购买了住房,准备终老于此,而更重要的是,他在岭南四季如春的大自然的美色中陶醉了,写了几篇美酒佳泉名茶的诗文。他的政敌却阴狠地再次上奏朝廷,御笔轻轻一划,笔尘遥指孤悬海外的海南岛,这年苏轼正好60岁。遭受如此困厄的苏东坡,却直面笑对人生,不仅唱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昂扬诗句,更在这远离中原文明的蛮风瘴雨中,寻找到了生活的美色,以煎茶品饮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诗人不惧老迈身躯,偏要到清深江水中汲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看那乳白的茶汤翻液,犹如听到松风和鸣,再饮上三碗茶汤,于是逸兴遄飞,诗情横逸,久久不能入睡。特别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句,写得很有气魄,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之思,豪放之情,瑰丽之想,大瓢能贮月,小勺可分江,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屡遭困顿的鬟发皓白老人的心中流出,那诗意茶情是何等的出类超群。
苏轼这首《汲江煎茶》诗问世以后,得到了他身后许多文人的赞美,一首茶诗就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对此诗作过深入的剖析:“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杜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尽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杨万里主要分析了苏轼在此诗中的用字造句之奇,实际上,此诗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一种能引人入禅的境界,一种能让人在淡淡的感伤中回味人生的无奈的境界,一种能让人走向通达和看淡一切的境界。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茶艺美,在静静的月夜,在荒郊野外取水、烧火、煮茶、品茶,竟是此等超凡脱俗的美。茶,是苏轼艰困的日子里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恋和苦闷的解脱。古今多少人品茶、恋茶、悟茶,但有几人能比苏东坡品味之深、感悟之深?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烹茶用水也非常讲究,他秉持“精茗厌凡泉”的思想,留下了许多鉴水品泉的诗篇。如《游惠山》、《安平泉》、《蛤蟆背》《虎跑泉》、《雪诗》、《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特别是《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写得尤为精妙: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
乃隙列发现,臭味实一奇。
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
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
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
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
瓶罂走千里,真伪半相渎。
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
赤泥开方印,紫饼截圆玉。
倾瓯共叹赏,窃语笑僮仆。
岂如泉上僧,盥洗自挹菊。
教人怜我病,箬笼奇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这是一首对惠山泉的颂歌。作于熙宁五年()。惠山泉曾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苏轼也曾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美妙诗句,但能如此详细描绘惠山泉,惟独上引此诗。诗人将倾荡磊落的诗情和丰富瑰丽的想象,全部附丽于这一泓晶亮清莹的泉水。诗人猜想,那偌大的惠山腹内,肯定空旷无比,贮满了无穷无尽的惠泉,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从腹内流出,一会儿如汹涌的云涛,一会儿如纤柔的细线。泉水淙淙,如琴奏佩鸣;泉水曲曲,如龙鸾宛转,如此美妙的泉水,堪为佳茗的永恒伴侣。所以请求朋友寄赠一斛清泉,以便消受美泉配佳茗的人间乐事。
在苏轼的笔下,泉不仅景美,烹茶更美: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茶已是苏轼生活中重要的情趣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苏轼还表达他对泉边老僧生活的赞许:岂如泉上僧,盥洗自挹掬。也透露了他对当时生活的满足: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同样作于熙宁五年的《试院煎茶》一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搏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自高时。
则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对茶的依恋已深入其生命的深处,表达了苏轼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说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比喻如此贴切,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苏轼个人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从苏轼的茶诗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那种远遁人世高蹈风尘的隐士茶客。他以极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