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食芋苏轼如何在岭南养生一

▲苏东坡,本名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在岭南的一段岁月,让他留下了诸多名篇丽句,也让他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在岭南,他的艺术生命继续奔腾在白纸黑字间,也在他优悠的养生之道中得到率性挥洒。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岭南摄生录》中写到的苏东坡在岭南的养生故事。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苏轼记载在惠州吃过一种土芋,潮州人吴复古教他如何吃才有益说:“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而“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记惠州土芋》),对身体不好。这里说的土芋,苏轼提到它在北方叫蹲鸱,这是芋头的古名。

后来,苏轼的儿子苏过又发明一种与“芋”有关的菜式:“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玉是“芋”的谐音,而糁,《礼记?内则》说:“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所以苏过这碗羹里可能加了肉碎,因而色香味美,深为苏轼所赞许。

▲玉糁羹(网络图)

可是玉糁羹的原材料“山芋”是什么,却成了一宗学术疑案。

一般认为还是芋头。例如北宋王十朋《食芋》诗说:“我与瓜蔬味最宜,南来喜见大蹲鸱。归与传取东坡法,糁玉为羹且疗饥。”南宋陆游也说:“西游携得蹲鸱种,且共山家玉糁羹。”(《病中杂咏》)《广东通志》更直接说:“银芋……粤俗多用以为齑……苏过常以作玉糁羮云。”

▲芋头,红皮白芯,也叫洋芋、银芋

有人认为是山药。《浙江通志》在“山药”条下说山药“兼作东坡玉糁羮”。很多专家同意这种说法,并找出更多根据。如汉代《神农本草经》说:“署预……一名山芋,生山谷。”署预即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本草衍义》)。与皇帝名字同音都不行,“署预”被迫改名换姓成为“山药”,所以山芋也就是山药的别名。

▲山药,也叫怀山药、淮山、白山药

还有一种说法是红薯,不是指明朝才从国外传入的番薯,而是海南出产的甘薯。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说:“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指海南)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在《辞源》里,山芋就是甘薯的别称,也列举了东坡玉糁羹为例。有一年的《海南日报》还介绍说当地地瓜稀饭就是古代玉糁羹。

▲红薯,红皮(或黄皮)黄芯,也叫红芋、甘薯、番薯、地瓜(北方)、红苕(多地方言)

苏轼父子到底吃的什么,还有劳专家们继续费心考证。从美食的角度,有心人不妨分别用芋、山药和甘薯来做“玉糁羹”,看哪一种最好吃。但功用上的区别也需要留意。

按《食物本草》介绍,山药最有益于人,“凡患人体虚羸者,宜加而用之”;

甘薯也不错,“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但芋头就不能多食,“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而且“冬月食不发病,他时月不可食”,这也许不绝对,但亦应注意。■

“为响应国家政策,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中医执业人才,杏林在线(广州)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没有资格证的乡村医生、基层医疗从业者、家传或拜师社会人士、有中医医学背景的各个学历毕业生以及西学中但没有考取中医医师资格证的在职医生等提供一个系统学习、考取中医医师资格证的机会和窗口。学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考取出师证,凭出师证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正式成为国家卫生部认可的资格中医师。

赞赏

长按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engzx.com/lcxlp/63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