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古铜山苏氏的家声与家教世系表

传家风

扬正气,从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江古铜山苏氏一脉的繁衍传承及发展成就,就充分印证了家声、家教对其后人的影响。

  纵观入蜀苏氏传素一脉:苏检,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状元,昭宗天复二年(公元)拜相;苏拯,博学宏词科殿试被选中;苏振,前蜀进士。苏振之子苏寓,后蜀进士,任剑州司马;苏寓之子苏协,后蜀广政十八年(公元年)“举蜀进士,归宋,累任州县。”苏协之子苏易简,太平兴国五年(公元年)“年逾弱冠,举进士……擢冠甲科。”苏易简之次子苏耆,“既冠,举进士”;苏耆之子苏舜元、苏舜钦、苏舜宾“俱登进士第。”(《宋史·苏易简传》、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溧阳令苏府君墓志铭》)

  由历史记载可知,苏氏一门代代有进士,这令人不得不思考其原因,甚至宋太宗亦为好奇。苏易简“临轩复试,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称赏,擢冠甲科。”“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由薛氏对答可知,苏门教子,诗礼传家。

苏州沧浪亭

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苏氏祠堂门悬一联“持节仍归汉,怀才不事秦”,以远祖苏武、苏秦为范,勉励培养后人。足见苏氏家族所秉持的节操和德行一以贯之。以胸怀天下的胸襟,忠诚尽责的态度达济天下,其格局大。史载苏传素长子苏检,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拜相时,朱温已尾大不掉,昭宗欲笼络朱温,以苏检女晋为公主下嫁朱温之子,后朱温反唐建梁,欲苏检继续为相,苏检不从,以至被杀。

  苏易简则树立了为官清廉、为人坦率、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等优秀品质,以至连续七年做主考官主持贡举。时有“蜀人何光逢,易简父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且坐弃市。”易简秉公执法,不但将代考人何光逢驱逐出考场,还将其诽谤之书上奏太宗皇帝,及至何光逢因此被捕入狱,处以死刑,丝毫不念及父亲执友及同乡的关系。“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苏易简是非分明,既刚直不阿,又心怀仁义。他的这种优良品质,在其孙苏舜钦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

  苏舜钦于天圣七年(公元)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不愿以荫补为官,乃锁厅而去。后于景祐元年(公元)登第。苏氏奋发有为的个性尤为彰显。天圣七年的苏舜钦二十一岁,时历时七年建成的玉清昭应宫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苏舜钦诣登闻鼓院上疏,谏阻宋仁宗拟耗巨资重修,系“罢再造之劳”(其疏详见《宋史·苏舜钦传》)。景祐元年(公元)河东地震,苏舜钦诣匦通疏,弹劾同平章事王随、参知政事石中立。确切地说,这正是苏氏家族守礼守节、刚正不阿的德行体现。一个大权在握的人,能守礼守节,既是他个人德行的光辉,也是万民的福气。诚如苏舜钦在弹劾王随、石中立的奏疏中所说:“正心,夫治国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己,修己者先正心,心正则神明集而万务理。”以正心为人为事,是苏氏优良家教中“礼教”而出的最光辉的部分。

  苏易简编撰的文房四谱。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诗书风自清

  据薛太夫人答太宗“何以教子”言,苏家人犹爱读书。明进士王惟贤于万历八年刻

  于玉江崖壁的《铜陵纪胜碣》说:“铜陵主山来自中江南里,至地名驷马丫劈枝,东南行百里许降而成麓,相传铜山旧学在焉。今俗犹名其地曰夫子殿。予初来游时,于麓之首得一石柱,乃宋时《进士题名记》也。围六棱,高可七尺许,上下皆横刻雁行中,列铜乡当朝甲科姓名与各授官之差,顾剥落太甚,隐约可辨者三十余人,而苏门三世因可考见。”所说苏门三世,当有苏传素孟子苏检(昭宗乾宁元年状元)、季子苏振(前蜀进士)、孙苏寓(后蜀进士)、从孙苏协(后蜀状元)。其后苏寓迁居绵州,苏协归宋,再迁开封。民国十八年版《中江县志》载有清嘉庆邑令杨澜于岁戊寅(公元年)所撰《铜山书院碑志》,说“设学于乡,其名曰校,盖自夏始。殷更于州立序。周更于党立庠。三代教士之法,自略而详者如此。后世于书院之外,所以又有义学之设也。中江为蜀钜邑,城有书院二,乡则并义学无之。邑南百里之外曰铜山,连山延迤,岭断岡分,居民倚山结宇,无大村落。子弟读书,家自为塾,而聚居讲习者少……”此碑尚存,铜山书院遗址犹在,即今广福小学所在地。时有苏振博学,拔冗到书院执教,其子其孙当受教于此,加上苏家家学渊源深厚,后苏寓苏协中进士,亦不足怪也。

  教子之方,亦特别。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有载:“舜钦幼尝戏祖母之几下,闻语公初能言,大令特爱之,始令诵诗,必自题硕果上,逾时占数十百篇,果终不食。八岁侍官穰下,按鞍吟咏,不废编而置于褚中,大令密取视之,骇其辞,致前抚首而命以名,又用是以字之。”由此可一窥苏门教子之奇法。“公雅好观书,经史禅说,手抄者数千卷,无不尽诵。”可见其读书之多。舜元、舜钦、舜宾“俱登进士第,得以艺升,不为家羞者。盖积是训厉,使去怠傲而自进立。”家训严厉,是苏家诸子奋发有为而具才名的软实力。《宋史·苏易简传》“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可见苏易简腹内墨水之多。《宋史·苏舜钦传》“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其典故“汉书下酒”至今还为人所传诵,其豪迈性情与眉山苏东坡如出一辙。

  苏家人读书,亦藏书。魏了翁《苏伯起振文墓志铭》载苏伯起“聚书数万卷,圣经贤传、山经地志、私乘野史,以至虞初稗官、旁行敷落之书,靡不搜罗”。苏伯起,苏易简九世孙,自铜山徙合川之铜梁。再至遂宁,“抱珍蕴异,而老不见用”,但喜藏书读书,尤善谈辩,延续了苏门尚书之家风。

苏舜钦画像

苏门人才济济但家门亦为不幸

  苏家子多早衰,但著作亦丰。有记载的,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更有《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苏易简词亦有较高造诣,历代词选都不会忘记选录他的代表词作《越江吟》。清张思岩、来椭的《词林纪事》对苏易简词十分推崇。当代唐圭璋所著《宋词纪事》,更将其列为第一位宋词家。苏易简子苏耆有《续文房四谱》《次翰林志》并《文集》二十卷,《录》三篇,《闲谈录》五卷。苏舜钦则有《苏舜钦集》、诗歌评论《沧浪诗话》、书法理论《论草书》和书法作品《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等。苏舜钦现存诗作《庆州败》等脍炙人口,其为《怀素自叙帖》前六行补缺,则更显示出苏舜钦草书艺术造诣的深厚。《宋史·苏舜钦传》“兄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好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清代宋荦称二苏诗文“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景祐元年(公元年)仲春,舜元与舜钦作《送粱子熙联句》,黄庭坚有一段跋语说:“叔才盖才翁旧字。此篇不见于家集,略计雄文妙墨,流落人间者,必千数百纸。二苏文章,豪健痛快如此,潘陆不足吞也。”后苏伯起也有文章若干,其后世子孙亦未及留存罢了。

  苏门人才济济,但家门亦为不幸。其不幸在于:苏子多早夭。据《宋史》载,苏易简卒于三十九岁;《先公墓志铭》载,苏耆卒于四十九岁;《溧阳令苏府君墓志铭》载,享年四十五岁;《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载,苏舜钦享年四十一岁……造成苏氏一门男子早夭的因素,可能跟遗传有关,但客观来说,与嗜酒关系极大。苏易简嗜酒,皇帝劝说也无用,终致早夭。苏舜钦被放废后在苏州作沧浪亭,读书,歌诗,“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二年,得湖州长史,卒。”来不及一展抱负就命丧黄泉,亦是酒招来的祸端,且累及性命。此,实为不值当的。

  今有国学教授李里先生,追根寻底研究其外祖母之苏氏家族,其家族为苏轼长子苏迈谪官楚地麻城而世居,其一宗苏仕通者,迨康熙年迁蜀郡安岳,立苏氏祠,其外高祖苏再亨亲书“持节仍归汉,怀才不事亲”联悬于祠堂。若此,眉山三苏与铜山三苏当属一脉。但铜山三苏自祖籍陕西武功而迁蜀。苏轼一族,祖籍河北赵郡栾城,乃先祖唐代武则天宰相苏味道于公元年被贬入川,任眉州刺史,后裔落籍眉山。若追溯到苏武、苏秦的年代,可能就是一家了。

  不论如何,苏氏家风酝酿和熏陶出历史上叫得响的苏子是一个又一个,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文/图:梅冬

铜山堂苏氏家族世系表

铜山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现有族谱:

1.江苏〔江阴〕《澄江苏氏族谱》光绪二十六年22卷,八册,忠孝堂排印本,苏宗振等纂修。苏易简二十三世孙苏霖来到江苏江阴,迁葬祖父功弼于黄土坝,奉功弼为始迁祖,接续至三十三世,编为支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存苏州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保定河北大学图书馆。

2.浙江缙云苏氏宗谱,苏易简后裔。苏献林编,一册,年印。

3.安徽〔休宁〕《新安苏氏族谱》明成化二年15卷。苏大主编。蜀派苏易简长子苏寿,为安徽歙州太守,遂居休宁县,由是新安有苏氏,奉宋参知政事苏易简为新安始迁祖,世以为家。清乾隆间刻本,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存安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复旦大学、美国。

4.安徽《新安苏氏族谱》乾隆元年忠孝堂7卷,苏景元纂修。以苏易简为始迁祖,易简九传生三子:文颖、文渊、文烈,自此而下,分为三支。文渊支下七世齐山,移赘黟县,长善童依外家居祁门,余皆在休宁。其后代子孙苏景元录其世系,续至二十一世。存北京图书馆。

5.安徽〔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5卷。清乾隆元年苏钰修,忠孝堂活字本。此谱是在苏景元谱的基础上,对文颖、文渊、文烈三支子孙的蕃衍情况,加以咨询收录,重加纂续。存北京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今湖北监利、重庆奉节等苏氏源于此。

6.安徽《新安苏氏族谱》4卷。乾隆元年苏钰编辑。光绪二十六年忠孝排印本,八册。存苏州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7.安徽〔休宁〕《安邑苏氏宗谱》民国九年顺六堂木活字本一册,苏元寿等纂修。苏易简十四世孙祖显由休宁迁居涟水县族谱,后裔中有迁居常州者。藏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8.安徽〔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10卷附3卷,八册。民国十八年刻本。苏天祥等序。存美国。

铜山三苏

蜀派始祖苏传素,唐末避广明乱随驾徙蜀居盐泉。苏传素第三子苏振出任铜山县令,遂家居四川梓州铜山,形成铜山苏氏支派。苏振长孙苏协举蜀进士,宋灭蜀,苏协归宋,封开封县兵曹参军,携子迁居河南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举进士,拜参知政事,居开封。苏易简长子苏寿,北宋天圣中任歙州太守,移居安徽休宁,为蜀派新安苏氏分支。次子苏耆,升太常博士,葬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三子苏宿,大理评事;四子苏叟,任江宁府溧阳令,举家寄寓江苏镇江。苏耆三子:舜元、舜钦、舜宾,均有才名。舜元葬于润洲丹涂县,舜钦罢官退居苏州沧浪亭。

苏氏铜山派重要人物,在宋初任参知政事的苏易简,从“居翰林”时便来到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生活,苏易简数代均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生活,不仅有自己的宅院,还有自家的坟茔,易简的儿子苏耆,逝世后即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先茔”。易简的另一个儿子苏叟,逝世后也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风池原先祖墓穴之下”。到了易简的孙子苏舜元,在江吴一带任职后,逝世后于嘉祐元年()与弟苏舜钦合葬于润州丹阳,即在润州丹涂县(今江苏镇江丹涂)五老山下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有子男七人,皆以才显。

涓,朝奉大夫知潞州;澥,朝清郎,京西提点刑狱;注,朝散郎,尚书司勋郎中;洞,右赞善大夫,将作监丞。洪、洎、汶,皆举进士。女二人,长适进士虞大蒙,次适承议郎郭逢原。孙男十三人:之颜,无为军判官;之闵,早卒;之冉,汝州梁县尉;之孟、之偃、之友、之恂、之悌、之邵、之杨、之南、之烈、之点。孙女十三人。曾孙男七人,开、宪、洁、商、若、赤、仕。曾孙女五人。

京西转运使苏舜元墓,在丹徒五老山,蔡端明君谟志。嘉祐元年()与弟苏舜钦合葬于润州丹徒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苏子美墓,在石门村。

铜山堂苏氏家族世系表

世系  字辈  人名  注明

先祖    黄帝  

二世    昆  

三世    苏岔生  

四世    苏健  苏健生三子:苏嘉、苏武、苏贤

五世    苏嘉、苏武、苏贤  

六世    苏绰  苏绰之子苏威

七世    苏威  苏威之子苏变

八世    苏变  

九世    苏勖  苏勖之孙

十世    苏顼  

十一世    苏传素  苏传素生三子:苏捡、苏拯、苏振

十二世    苏振  苏传素三子

十三世    苏世长  苏振长子

十四世    苏良嗣  苏世长长子

十五世    苏协  苏协长子苏易简

十六世    苏易简  苏易简长子苏寿、次子苏耆、三子苏宿、四子苏叟

十七世    苏寿、苏耆、苏宿、苏叟  苏耆三子:舜元、舜钦、舜宾,均有才名。

□文/图:优苏夫

过苏州

宋·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社会热闻

温馨提示:屏幕出现的广告信息,属系统生成,与本台无关,慎信为告!

热门

文章

精彩文章推荐欢迎阅读

(快速浏览通道)江苏苏氏苏氏寻亲

???新疆苏氏青藏苏氏

世苏动态福建苏氏浙江苏氏

热门阅览四川苏氏内蒙苏氏

河南苏氏吉林苏氏安徽苏氏

湖南蘇氏苏氏烈士谱江西苏氏

贵州苏氏苏晋云专栏天津苏氏

广西苏氏陕甘宁苏氏云南苏氏

广东苏氏台港澳苏氏海南苏氏

上海苏氏黑龙江苏氏湖北苏氏

重庆苏氏苏渭滨作品山西苏氏

山东苏氏苏健强作品北京苏氏

河北苏氏苏登科史料辽宁苏氏

如果你姓苏,留言说说你的地址、字辈并在留言处互动交流!

投稿方式邮箱:138033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engzx.com/lcxlp/134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