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与中牟校氏家族的故事

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讲述中牟百姓自己的故事······

近日,官渡在线栏目组接到中牟市民校三保电话得知,校氏家族为成吉思汗之后人,在中牟东漳有一校家坟,墓碑记载着历史的印记,官渡在线摄制组驱车前往,镜头记录下了成吉思汗后人在中牟的历史发展。

学术史综述之中牟校姓的由来和传承,校姓蒙古人先祖的功绩、蒙古西征及其对构建丝绸之路的意义,全国校氏相关联谊组织和研究机构、校氏族人的文化坚持与事业进取,“木交园”规划的提出与未来八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对了解校姓文化的渊源,传承和现状,对知道校姓族人的现实探索,付出和期望,对把握木交园建设的缘由,规划和实践,应该能够有初步的印象和大致的认知。

校姓的现状与分布校姓人数不多(约不到两万人),分布较为广泛,河南、河北、江苏、湖北、陕西、山东、甘肃等省都有校姓集中分布。中牟县有余校姓族人,分布在东漳、校庄、县城东关,大洪庄等数十个村庄。

校姓先祖在元朝,食邑山西省洪洞县,元末逃难至河北栾城。明初,部分校姓离开栾城,南渡黄河来到开封,短暂停留后又西迁至中牟县,繁衍至今至少有余年。

年在外姓人家发現年前的双人凳子,上有"校岗北院崇庆堂"字样,现已收存。

巩义市校姓居住在芝田镇蔡庄村和南山口村,约有余人。依据巩义明朝弘治年间的墓志,巩义校姓一世祖名校忠,明初从河北栾城携全家老小迁移至巩义市芝田镇蔡庄村和南山口村,繁衍至今已有多年。

辉县校姓集中居住在高村、八十亩地、樊寨三个村庄,约余人。辉县校姓先祖从何而来目前尚不清楚,但从辉县、中牟两地县志可以看出两地校姓应为较近的支系。上辈老人传言祖先原是元朝之臣,因改朝换代逃难,为免遭杀戮才改姓为“校”,隐居辉县。迁移、定居年代均不得而知。

舞阳县効姓。舞阳县効姓居住在县城北部的魏庄村、孟寨镇効集村,大约余人。河南中牟“校”姓和舞阳“効”姓,历史上有着共同的传说:“校”“効”“较”三姓是同一血脉,分别是“木交王”、“车交王”、“力交王”的后裔,(与舞阳相近的支系在甘肃省効家川还有不少効姓),成吉思汗就是中牟校姓传说中的皇帝。术赤逝世于年,距今将近年,中牟校姓仍然有他的传说,只不过隐去了名字而已。

这绝非历史的巧合,说明这一传说真实可信。《元史》宗室世系表、诸王表并无“木交王”其人,所谓“木交王”中的木、交二子实是“校”字的拆写,表明木交王就与校姓有关,木交王就是校姓的先人。专家眼中的校姓渊源发现之意义自元末至今,全国有校氏宗族者约有2万人。一直生活在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中心及其相邻的河北、陕西、江苏、山东、湖北等地区,已达六百多年。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早就融入当地汉族社会,族籍上也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又似汉非汉,因为在其后所发现的碑文及生产、生活中遗存的一些蛛丝马迹,又显示了不少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固有因素。祖辈传说和遗存的与汉族截然不同之风俗,让他们常为自己的身世感到困惑:“如果我们不是蒙古人的后代,为啥会有这么多传说?如果是,又没有更确凿的证据。”这个疑问和难题长期在校氏宗亲的脑海中萦绕。面对此情景,校氏宗亲内外有识之士,决心追根溯源,厘清历史,以解开身世族属之谜。

年,他们成立了校氏宗亲联谊会,进行着持久有序的工作。他们不断追寻其祖先的足迹,从文献记载、口头传说、碑文遗迹、风俗习惯等方面着手,搜集各种资料,进行梳理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现今终于拨开迷雾,基本上厘淸历史轮廓,考证出先祖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河南社科院任崇岳研究员根据文献记载、实地考察及校氏学者提供的有关资料所撰写的,于年10月发表在《寻根》杂志上的论文《校氏的来源及迁徙》,则是这一探索之阶段性成果和报春花。他在文中指出:校氏宗族之先祖为蒙古族,乃成吉思汗嫡系子孙,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孙撒里答后裔。撒里答之父为拔都,拔都于年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钦察汗国。文献记載和考古资料证明,从成吉思汗一术赤一拔都一撒里答一校氏宗族,这条线索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为此,由校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于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中牟县召开了校氏族源鉴定会,来自湖北、河北、江苏、山东、陕西和河南中牟、巩义等地的校氏后人代表及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了此会……

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让大家更加了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文化和校氏皇族对中牟的发展贡献……

推荐阅读:喜欢看的节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engzx.com/lcxlp/119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