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全了有了这些诗人文学常识汇总,考试甩

1.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义熙元年(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不同于之前类似于地主的田园生活,此时他的躬耕生活更接近于一般的农民。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田园诗歌,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等。元嘉四年(年),陶渊明卒于浔阳。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其传世作品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源于其散文辞赋的造诣,代表作品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他善于用白描、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2.王勃

王勃,(约年-约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六岁能诗,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3.岑参

岑参,(约-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4.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希望得到引荐以实现政治理想。

直到天宝元年(年),李白被推荐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继续飘荡四方的自在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年),李白感愤时艰,曾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夺位之争兵败后,李白受牵累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与世长辞。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想象丰富,意境瑰丽。

5.杜甫

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存诗多首,有《杜工部集》。其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沉郁顿挫”最能概括其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

6.白居易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其有“诗魔”、“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合:应当)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7.韩愈

韩愈,(年-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年),韩愈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是指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骈文相对立。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8.杜牧

杜牧,(年-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为与“大杜”杜甫区分,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出身名门世族,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著有《樊川文集》。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年)在长江赤壁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9.李煜

李煜,(年-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公元年嗣位,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

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含意深沉,感人至深,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

10.周敦颐

周敦颐,(年-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1.苏轼

苏轼,(年-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元丰二年(年),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史称“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亦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提倡“士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2.辛弃疾

辛弃疾,(年-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13.马致远

马致远,(约年-约年),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曲状元”。

其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4.宋濂

宋濂,(年-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其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15.林逋

林逋,(一),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16.柳永

柳永,(年-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文学家、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17.晏殊

晏殊,(年—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8.欧阳修

欧阳修,(年8月1日-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19.范仲淹

范仲淹(年8月29日-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三年(年),出任参知政事。皇祐四年(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0.梅尧臣

梅尧臣(年5月31日—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宋诗“开山祖师”。

21.黄庭坚

黄庭坚(.8.9-.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engzx.com/lcxlp/112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