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栾城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区东南,民间素有“北京到南京,小县数栾城”的说法,自古就有南北通衢、形胜之地之美称。栾城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
栾城,起自春秋中期晋中军元帅栾书,时人尊称栾伯,即栾武子。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栾书受封于栾城境域,史称栾邑,为栾氏食邑。栾邑为栾城建县之始,距今已两千六百年。栾书一生勤谨廉洁,轻财重德,《国语·晋语·叔向贺令》一文中赞颂他“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嚣”。卒后葬城西北一公里处,世代称栾书冢,旁有栾武台,上建栾武庙。(注:一卒之田,古时百人为一卒,一卒之田为百顷,栾武子为晋国上卿,应有田五百顷。)
柴武,为西汉初大将。秦末(公元前年),柴武率众于薛起兵反秦,加入刘邦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前年),击破齐历下军,以功封棘蒲侯。汉高祖四年(前年),参加了垓下战役,当时柴武与周勃率领后军,刘邦自将中军,在汉军的共同努力下击败项羽,项羽兵败自杀。高祖十一年(前年),韩王信叛汉降匈奴,汉使柴武击败韩王信军,斩韩王信于参合(今山西阳高南)。汉文帝三年(前年),济北王刘兴居反,柴武为大将军,率军十万讨伐,击溃济北军,俘济北王。柴武死后葬于栾城县城东北1公里的寺下村村西,坟墓高大,叫柴武台。隋代在台上建善众寺,规模盛大,唐初玄奘在西天取经之前,曾在善众寺挂单。今柴武台仍存,已辟为文化公园。(注:韩王信,战国时韩襄王之孙,后随沛公进入关中。先拜韩太尉,高祖二年,被立为韩王,与西汉名将韩信同时同名,为区别故称韩王信)
苏味道,唐朝大臣、文学家,九岁能作文写诗,与赞皇李峤俱以文章出名,当时人们称之为“苏李”,唐高宗乾封年间进士,初任咸阳尉。在武则天朝三度为相,与李峤、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他的著名诗作“正月十五夜”,被称为历代元宵诗第一,“火树银花”一词至今仍广泛采用。晚年因亲附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武朝颠覆后,唐中宗将其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有四个儿子,其中老二叫做苏份,在苏味道死后,定居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自是眉州始有苏氏”。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有个人叫苏洵,苏洵的儿子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三苏”都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名望盖过其祖苏味道,但“三苏”对祖籍栾城铭记于心,苏辙则有“苏自栾城,西宅于眉”之谓,并将其诗文别集名为《栾城集》。
“三苏”没有忘记其祖,因清明祭祖扫墓需经过一桥,故将该桥名之清明桥。清明桥座落于洨河的旧河道之上。因此,栾城又被称为三苏故里。
李冶,又名李治,栾城籍。金元之际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公元年蒙宪宗元年,李冶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家乡封龙山,重振封龙书院,开始了在封龙山近30年的讲学生涯。在办学之初常常“饥寒不能自存”,却泰然处之。为减轻学子负担,在艰难中还买田封龙山下以自立,植五谷以饱学子之腹。对于求学之人,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就读的学子多达千人。李冶秉持教育应顺应人性、因人施教的理念,“世之劝人以学者,动必诱之以道德之精微,此可为上性言之,非所以语中下者也......因其所为而引之,则吾之劝之者易以入,而听之者易以进也”。李冶才德高厚、知识渊博,不仅在教学领域,而且在医学、天文、音律、道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提倡“明理求故,深入浅出,晓然示人”的教学方法。封龙书院随着李冶的名声享誉大江南北。
其数学著作有《测圆海镜》、《益古衍段》等,对天元术(研究代数,方程搞到六次)、几何学(关于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造成的各线段间关系)有显著成就,不仅是中国古代独创的半符号代数的重大发展,而且比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早年左右,他的两部天元术著作,奠定了十三世纪世界数学史和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诗、词、文成就亦很高。与元好问、张德辉被称为元代“龙山三老”。李冶无心功名,忽必烈即皇位后,几次请他入朝做官出任翰林学士,都一次次婉言谢绝,终身以收徒讲学、科学研究、著书立说为业,最后葬于封龙山白草寺东侧。
哈珊,元朝大臣,为荣禄大夫、甘肃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等。哈珊祖父赤笃忽嶙曾任真定府路都达鲁花赤断事官,全家迁居栾城。至元二十四年(年),升任真定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断事官,兼任内诸军奥鲁劝农事。在真定任上,哈珊率众治理了滹沱河水患,疏浚了滹沱河分洪渠运粮河(即冶河),使百姓安居乐业。死后葬于栾城寺下村村南。
韩山童与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元至正十一年(年),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韩山童被捕牺牲后,其子韩林儿继续率领起义军与元军作斗争,被拥立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后朱元彰以迎赴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名,派部将廖永忠前去接迎,至瓜州时船翻而死。(注:廖永忠为中国明代开国名将,兄死后袭职为枢密佥院,总领水军,鄱阳湖之战建奇功,朱元璋手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后以功封德庆侯。洪武八年,因杀韩林儿的“小明王事件“以及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