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冢是春秋时期晋大夫栾书的墓,其前筑有高台,系栾书所筑,后人建祠庙于其上,以奉祀栾书(谥号武,史称栾武子)。千百年来历代栾城百姓对祠庙进行修葺,每年中秋节为庙会期,“民皆报赛秋成”以庆丰收。当年栾武台周围景色很美,从县城西北望去,万树丛中有一高冈,上筑殿亭楼阁,飞檐斗拱,绿墙红瓦掩映于松柏之中。尤其中秋至重九,是栾武台风景最美之时。此时烟轻云淡,秋风送爽,绿柳轻荡,白杨临风,田野中禾稼如金,漫坡野菊竞放。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以赞颂。
栾武子
柴台晓雾柴武台是西汉棘蒲侯柴武之墓,隋唐时期在台上创建善众寺。该寺规模宏大,“殿阁鲜完,金碧彩绘,仰逼云霄”,寺院内外,苍松古柏森森,石阶雕栏高古,斋寮廊庑清幽,乘晓登临,云雾缭绕如在人襟袖间,故名“柴台晓雾”。历代文人皆有诗文吟诵。
柴武台
龙潭灵雨在县城南五里铺村东,古冶河自西北流经此处,忽而向东急拐而南,形成一浅水湾。河湾滩头蒲苇、蒹葭丛生,沿岸古柳成荫。五龙桥纵跨冶河南北,北岸有八角龙井一眼,上筑五龙亭,五龙桥东筑台而建龙神庙,龙神庙特开一池,石珑八角,水则清澈幽深。相传历代知县每逢旱年即到龙潭湾神庙祈雨,以求丰年,故名“龙潭灵雨”。五龙亭奇巧壮观,亭顶彩绘飞龙倒映水中,龙井之水清澈如镜,龙影随波而动,宛若真龙腾飞状。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为龙庙神会,古风俗沿袭至今。
黉壁湖山栾城文庙大成殿西侧、明伦堂前矗立一玲珑挺秀的太湖石,约立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年前后),石高丈余,嵌空玲珑,形色苍古。明嘉靖年间栾城文人张德崇曾做一篇《黉壁湖山记》,阐述了立湖山石之意,以激励学子“睹湖山,兴仰止”励志成才。为湖山石题写了匾额,将“黉壁湖山”四字镌刻于石。
古柏园·文庙大成殿
凌空晓日建于金朝章宗完颜璟时期的泰和年间(约公元年)的栾城县城东门外古冶河(亦称运粮河)上的凌空桥,又名东大桥。此桥和赵州桥的永通桥(小石桥)形状一样,同为赵人裒钱所造。桥高三丈五尺,长三十丈。明朝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本县东柴村人安玉曾重修此桥。
此桥兴建之时,为金朝鼎盛时期,其时河道水深流缓,往来舟船不断,与古驿道交错,行人车马络绎不绝,使栾城县成为燕南赵北之要冲。明朝初年,古桥西段建成栾城新城,城东门面对古桥。清晨登临城楼,隔桥远眺,万树丛中旭日初升,朝霞彩云普照,紫气喷薄涌动,使登临者顿生奋发之情。冶河两岸古柳护堤,大桥雄伟之势如长虹饮涧,似太虚弦月,驾舟于河中望桥,如玉环半坠碧波之中。自金元以来将古桥定位栾城胜景之一。
莲沼环城明朝洪武初年,栾城新城筑于冶河西岸,得用一段河道作护城河,其余南、北、西三面为新开河道,引冶河水环城而绕,又于护城河东南角建起水闸,以控制护城河水。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知县赵文奎于护城河中种莲藕、养鱼虾,其后又有几任知县相继种莲养鱼,成为栾城一大景观。当时县城四周沿河绿柳扶疏,碧波粼粼,游人可驾舟作环城之游,赏莲垂钓,心旷神怡。历代文人皆有诗作以记其胜。
眉山发迹此为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右侍郎范志完所题的古碑。“眉山发迹”四字,隶书,字大盈尺。此碑原立于城西洨河岸边,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知县桂超万在疏浚洨河时从河中挖出,并在修葺龙冈书院时,将此碑立于龙冈书院大门前左侧。
洨堤柳莺洨河系栾城县西部一较大河流,自古以来,因河床年久淤塞,经常泛滥成灾,虽历代治理,但水患不断。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知县桂超万动员全县百姓兴修水利,疏浚洨河,修筑防洪河堤,并沿堤岸种植杨柳,维护河堤。自此洨河水清流畅,沿岸绿柳成荫,每到春日,杨柳吐絮,春风扶疏,鸟雀穿梭于绿柳之中,黄莺鸣叫于洨河两畔,两岸田野免遭旱涝之灾,亦可浇灌肥沃良田。为栾城胜景之一。
今人将上述“古栾八景”以诗记之:
栾冢千古立秋风,
雾绕柴台紫气凝。
环城莲沼揽舟荡,
长桥迎旭号凌空。
龙池潭深祈灵雨,
湖山仰止壁黉宫。
碑碣表记三苏祖,
丰稔洨堤赏柳莺。
(来源:栾城史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