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你是这样的苏东坡
文学何以给人快乐?其实就是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和风格而已。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源自于他有自己的主张,还有他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苏东坡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苏东坡的作品之所以是杰作,那是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那就是杰作的样子。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都不足以勾绘苏东坡的全貌。在《苏东坡传》里,苏东坡不再是冰冷的文化符号,不再是印象中单调的豪放派,不再是书本里的一维人物形象。
宋孝宗在苏东坡去世后六十年,赠之以“文忠公”谥号。皇帝对他的称赞,正是他的天才写照。除了文学方面上的不朽以外,或许正是苏东坡的道德力量,大无畏的精神,强有力地在他的身上运行,正如人的中气一般,支撑着他直到停止谈笑。
在林语堂看来,认识千年前的苏东坡比同时代的有可能随时改变的活人简单多了。秉持着喜爱的态度,会让我们更了解一个人。喜爱苏东坡,才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苏东坡传》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写的,从他的童年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到最后的流放岁月,就好像沿着一条线,从起点走到了终点。在这条线中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鄙人不才,能力有限,不能系统概括所有。就好似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去不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为此暂摘取有趣又独特的点。
按照百度百科某人的正常思路: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宏观概括苏轼的内容都有了,可惜,抱着好奇心看了《苏东坡传》这部作品之后,发现原来苏轼是这样的苏东坡。
一、读书有技巧的学霸
苏东坡六岁就进学堂读书了,在一百多个儿童之中,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他灵光的小脑袋,这也不难想象出苏轼经常被老师表扬和赞赏。曾经听母亲讲《范滂传》之后,也希望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有目标的孩子,在这条路上一直勇往直前。受父亲苏洵的影响,苏轼文学才气在十岁时在文学方面就有一定的体现,在读书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背诵经史诗文和抄书相结合,这是苏东坡读书时代坚持在做的事情。为了准备科举考试,苏轼需要重视积累知识和素材,每次背书的时候,必须转过身子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老师桌子上的背诵内容。苏轼就是那部分刻苦读书的学生,每次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整篇背过。不仅背文章的内容,而且连文章中的文学措辞都不放过。另外一方面,背书总是抽象的活,“心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会帮助自己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古代传统的背诵方法,是背完一本书后,老师给出不加任何标点的正文,让学生自己加标点,从而来测试是否真正掌握。然而,苏东坡想出更加自虐的方法,那就是将经书和正史都抄一遍。
这样的方法不仅让苏轼成功考中进士,而且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稳固的素材源泉,引经据典的苏东坡自然是从容自信的。
二、情深义重的兄长——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
苏轼除才华可歌可泣以外,与弟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亦是不可忽视的。
子由恬静冷淡,稳健实际;子瞻则任性倔强,才气外漏。二人性格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但也正因此可以相互弥补。忧伤时两人都互相慰藉,困难时相互扶助,会彼此写诗互赠以表思念。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可见苏轼不仅把子由当做弟弟,更是良师益友般看待。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刻下:“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两人的关系不单一在亲情圈以内,而将其扩大化了,更加不同一般的手足情。
当苏轼到凤翔任职时,子由送兄长,当苏轼看到弟骑着瘦马在雪地里往回走时,那种内心的不舍,正是用那离不开的眼光来证明的。
书的第十章专门以“两兄弟”展开了两人的手足之情。
“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苏轼在诗歌中表达了离别让自己更明白子由对自己的重要性。在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中,苏轼不忘的是自己的弟弟子由。两人年龄相差不大,没有代沟,能坦诚真挚地交流是关键,子由也常充当进忠言之人,耐心告诉兄长要三缄其口,注意说话。苏轼从内心感谢子由。
他们是兄弟,是同学,是朋友,是知己,是彼此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三、与神明沟通的求雨者
仁宗嘉佑六年,苏轼到凤翔做判官,工作之余,他还会四处游玩放松身心。不过事实确实告诉我们,苏东坡是一个还给自己找事情的人。有的人不忙不快乐,他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人。那年恰逢陕西大旱,经久不雨,农民焦虑到了极点,而作为父母官的职责也只能做的就是求雨。这时的苏轼也在思考,真的是出了什么问题才会惹得天神发怒致使不降半点雨。于是他写好一份状子,为老百姓祈求天神普降甘霖。“乃者自冬祖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局以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他想办法在文字中告诉龙王,如果不下雨对龙王也没有什么好处。
经过这么一求,确实是下了一场小雨,而这对久旱的庄稼来说,实在是满足不了的。好奇的苏轼又做了一番了解之后,才得知这太白山上的神因为在唐代受封为公爵之后,因等级降低,实在是生气,因此不愿降雨。为此苏东坡向皇帝请求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并且斋戒沐浴,最终暴雨降落,激活了无数的生命和农民的心中的希望。
苏轼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将后花园的亭子改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想不到大文人苏东坡能够求雨,而他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更多的是关心民生的情怀,表明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四、驱鬼的勇者
林语堂先生曾经忍不住想说苏轼简直就是火命,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他的生命力好像是无穷的。他似乎生来自带浩然之气,有一股硬气,是连鬼都不怕的。从之前与神灵沟通,他明白不但是神灵,妖魔鬼怪都要怕他三分的。
有一次,他从凤翔回京的途中,在经过一座山时,一个侍从突然中邪。同行之人都说一定是触动了山神,此人才中了邪。苏东坡走到山神庙祷告,可是没有起效,山神好像反而更加愤怒了。一阵山风狂击同行之人,苏东坡不然——“我不怕他”、“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他能奈我何”。最终风停了,人清醒了,也没什么事故发生。他的不惧与坚定就是这般异于常人。
后来,他的二儿媳妇也中了邪,年轻的媳妇发出的声音却是一老妪的声音,苏轼说他不怕鬼,告诉女鬼京城有许多驱鬼道士,劝她快快离开,他会向佛祖祷告。第二天后,他果然写祈祷文,焚香,把女鬼送走。再后来,苏轼的孙子看到过一次鬼,跑来告诉他,他跑去寻找时,发现家里的奶妈立即倒下,尖声嘶吼。鬼在向苏轼一次一次地提出请求,而苏轼都坚决没有应允她。最终鬼只要了一碗水,苏轼给她一碗水之后,鬼终于走了。苏轼是用大智大勇,用坚决之意,用义正词严的攻击来震慑对方。
想想小时候,也看到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挺信邪的。但是,现在还是会用唯物主义安慰自己。
五、修炼瑜伽的燥热粉丝
四十岁以后,被贬黄州的东坡,开始精研佛学。黄州的几个和尚后来成为他的好朋友,其中惠勤和参廖是不可忽视的两人。钻研佛道之后,其实他日后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带上了佛道思想。为了达到心灵的宁静,他追寻长生之术,所以瑜伽术走进了他的世界,并开始炼丹。瑜伽在那个时代,人们更熟悉的是“打坐”或“内省”。苏轼在一次拜访弟弟时,发现子由精神状态极佳,才知道子由一直在热衷于练瑜伽。
瑜伽的特点在于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入。他还在瑜伽术中添加了一项:吞咽唾液。意在将心火向肾方面压下去,从而达到抑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他每天夜里子时以后就披衣打坐,练习呼吸,集中注意力,让心灵完全休息。后来的他还写了一篇《养生论》,讲述从这项运动中获得了心灵宁静的益处。在自己受益的同时,还将这项有益的修炼方法写信告诉了好友张方平。
苏轼也追求炼制外丹(又名方士丹,也就是“仙丹”),就是长生不死之药。他对各种硫化汞药剂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他又十分警觉,所以他主要吃两种“仙家事物”——灵芝和芝麻。到苏东坡结束生命之前,一直想求到“道士丹”,不过他对于长生不老还没有达到入迷的程度。当人死去之后,都遗留下了一副臭皮囊,可能升天也可能驾鹤西去,或者变成鹤飞走了,这就是所谓的“羽化”。因此苏东坡才会在《赤壁赋》里说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在人世的这一遭也是吸收了许多佛道的东西,自然看东西也就沾上了许多“仙气”。
六、倾心农事,助民为乐
四十岁,在徐州任职的东坡以行动为人知。徐州发洪水,东坡亲力亲为,参与防堵工程,请求禁卫军协助,最后全城得救。皇帝赞许他的成就,朝廷拨款建坝,东坡由此修建了黄楼,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水。所以,黄楼暗含防水之意,后来成为他在徐州所作诗歌总计的名称。
经历过差点上断头台的苏轼,被情势所迫的他,来到了偏僻的黄州,开始一段自我更新的旅程。在东边的山坡上开始了自己的务农生活,自称为东坡居士,建了著名的“雪堂”。耕种收获,做菜品味,每一个小的时刻都会让它欣喜,崇拜陶潜的田园生活。他把在田间耕作的感想结合《归去来兮辞》,写成民歌的式样,然后教给农夫们唱,以助耕作之兴。
在“雪堂”的墙壁上,有三十二个字。那是在借鉴枚乘《七发》后,总结了三十二个字,用来时刻提醒自己:
出舆入辇,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在艰苦的环境之下,苏轼还能如此克制和自律。所谓自律的人才会更自由。在黄州的那段时间,他除了耕作修住所,修鱼塘,自己种菜做美食,好不自在。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过上神仙般生活的苏轼,生活中的幸福感极强,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让东坡的笔锋从尖锐、苛酷、紧张及愤怒变为光辉温暖、亲切且宽厚的诙谐,酣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中最有名的四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它们记录了他当时最真实的心境。因为,苏东坡认为一个人作品的风格来源,应该是作者自己精神的自然流露。
终此一生,你是这样的苏轼。
图书信息:
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年版。
葛小娜谢谢支持!